第六百七十章 学院派系的崛起(1 / 3)
虽然自隋唐以来施行的科举考试制度给予了天下士子同样的机会,但是不得不说,拥有更多资源的世家显然更容易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比如唐代赫赫有名的闻喜裴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朝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九品中正制这种完全依靠世家来输送人才的选拔人才政策,但是实际上多少对于世家的人还是有依赖的,不说别的,都昌江氏能够一门出“三古十二斋”总共两代十五名朝廷命官,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而前朝权臣贾似道,也是出身望族贾氏,祖孙三代都是朝廷大员,由此可见,世家即使是到了南宋末年依然有着极高的存在和对朝廷输送人才的作用。
而相应的,朝廷的大权实际上也有相当一部分落在了世家的手中。
现在叶应武通过建立学院以培养各行各业人才来执掌天下大权和制定针对不同行业政策的举动,可以说是进一步给予了寒门苦读之人、甚至是三教九流之中的奇人异士一个出头的机会。
当然这也能够极大地帮助大明向着多元化发展,否则叶应武并不知道在自己百年之后,大明会不会有如历史上那样目空一切,将先进的科技看作奇巧淫技,甚至走向闭关锁国、自取堕落的极端。
所以叶应武必须要从根源上对这一切进行改革。
或许文天祥他们并不知道叶应武是怎么想到这样变革的,但是他们在看到叶应武这样的规划时候,就已经明白过来陛下的用意,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在这个时候站出来。
大明不能再走前宋的老路子了,既然科举制度没有办法真正的遏制世家所拥有的优势,那么就必须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对大明现有的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改革,至少相比于什么都不做,叶应武是在进行尝试。
天下这么大,道路这么多,总得有人去试一试,既然现在叶应武已经做好了前去闯一闯新道路的打算,那么文天祥他们自然并不介意陪同,毕竟从兴**到现在,他们当初跟着叶应武走这么一条道路的时候,又有谁曾料到过会一步步如此境地?
这一条筚路蓝缕开辟出来的道路,沾满了一名名明军将士的鲜血,也洒满了文天祥他们的血汗,既然叶应武打算继续向前,那么何妨陪着他一起走下去?
毕竟从兴**到南京再到幽燕,这么长的路,都走过来了。
叶应武目光炯炯,看着下面的文武大臣,而文天祥他们也郑重看着叶应武,目光之中带着坚定。
一如多年之前鄱阳湖上。
文天祥等人之后,各地行省和州府派来的代表官员也都纷纷站出来,最后只剩下了昝万寿和张全等之前站出来反对李叹的寥寥数人。
张全有些诧异的环顾四周,虽然他并不清楚世家在地方州府上到底有多少人,但是他也知道,之前大明向北推进的速度很快,在运输上主要依靠的是各地商贾的车马船队,而在快速组建地方州府管理机构上实际很大程度依赖的是当地的世家,这也是为什么叶应武在最后一次做好准备北伐幽燕之前,甚至派遣了部分禁卫军陪同御史台官员到地方巡查。
其实有一定原因便是担心这些仓促提拔上来的官员因为良莠不齐而搞出什么事端。
可以说世家之所以一直让叶应武有所忌惮,甚至还有威胁叶应武的实力,就在于他们在地方上掌握了大权,从而才能在中央实际上以叶应武的亲信官员占据多数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礼。
就算是当地州府主政的知府和通判之中只有一个出身世家,那么此次前来参加大朝会的地方官员之中至少也应该有一半,哪怕是三分之一的地方官员站在世家这一边。
可是现在呈现在张全眼前的却是另一种让他怎么都想不到的情况。
看着那些满脸郑重、大声附和的地方官员,张全眼前一黑,甚至有些眩晕。对于也算是经历过不少风浪和跌宕的他来说,这一次的打击不可说不大。这些地方官员显然并不是早就做好了站在朝廷这一边的准备,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在刚刚方才做出的判断。
昝万寿轻轻摇了摇头,显然眼前的情况早就有所预料。这些家伙既不可同富贵,也不可同患难啊。
不等张全开口说什么,叶应武的目光在他的脸上扫过,让张全下意识的闭嘴实际上整个朝堂上也就只剩下张全和昝万寿区区六七个人,计算时他们不同意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等张全低下头,叶应武方才不慌不忙的说道:“既然如此,那么退朝之后,政事堂、六部、学士院、翰林院和各行省官员去御书房,朕和你们详谈此事。”
“臣遵旨!”官员们纷纷站出来说道。而昝万寿迟疑片刻,也紧跟着站了出来,此时的他还有别的选择么?
叶应武点了点头,而紧接着一名地方官员站出来从衣袖中掏出来一本奏章:“启禀陛下,臣弹劾四川行省安抚昝万寿,在任职期间玩忽职守、徇私枉法!”
“启禀陛下,臣也弹劾四川行省安抚昝万寿任人唯亲!”
“启禀陛下”
“启禀陛下”
一名名地方州府官员站出来从衣袖中拿出来奏章,朗声说道,甚至后面有两个、三个官员一起站出来,让人听不清楚他们说的是什么。
昝万寿的手轻轻抖了一下,现在不管这些罪名是真的是假的,实际上都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因为这犹如雪花一般的奏章上去,就算是假的也足够说成真的了,更何况陛下显然并没有打算让他好过,无论是六扇门还是锦衣卫,平时是为了主持公正的,但是昝万寿从来都不怀疑叶应武手中的这两个密探组织罗织罪名的本事,只是叶应武需不需要而已。
毕竟现在这些奏章已经足够叶应武做出合适的判断了。 ↑返回顶部↑
而朝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九品中正制这种完全依靠世家来输送人才的选拔人才政策,但是实际上多少对于世家的人还是有依赖的,不说别的,都昌江氏能够一门出“三古十二斋”总共两代十五名朝廷命官,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而前朝权臣贾似道,也是出身望族贾氏,祖孙三代都是朝廷大员,由此可见,世家即使是到了南宋末年依然有着极高的存在和对朝廷输送人才的作用。
而相应的,朝廷的大权实际上也有相当一部分落在了世家的手中。
现在叶应武通过建立学院以培养各行各业人才来执掌天下大权和制定针对不同行业政策的举动,可以说是进一步给予了寒门苦读之人、甚至是三教九流之中的奇人异士一个出头的机会。
当然这也能够极大地帮助大明向着多元化发展,否则叶应武并不知道在自己百年之后,大明会不会有如历史上那样目空一切,将先进的科技看作奇巧淫技,甚至走向闭关锁国、自取堕落的极端。
所以叶应武必须要从根源上对这一切进行改革。
或许文天祥他们并不知道叶应武是怎么想到这样变革的,但是他们在看到叶应武这样的规划时候,就已经明白过来陛下的用意,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在这个时候站出来。
大明不能再走前宋的老路子了,既然科举制度没有办法真正的遏制世家所拥有的优势,那么就必须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对大明现有的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改革,至少相比于什么都不做,叶应武是在进行尝试。
天下这么大,道路这么多,总得有人去试一试,既然现在叶应武已经做好了前去闯一闯新道路的打算,那么文天祥他们自然并不介意陪同,毕竟从兴**到现在,他们当初跟着叶应武走这么一条道路的时候,又有谁曾料到过会一步步如此境地?
这一条筚路蓝缕开辟出来的道路,沾满了一名名明军将士的鲜血,也洒满了文天祥他们的血汗,既然叶应武打算继续向前,那么何妨陪着他一起走下去?
毕竟从兴**到南京再到幽燕,这么长的路,都走过来了。
叶应武目光炯炯,看着下面的文武大臣,而文天祥他们也郑重看着叶应武,目光之中带着坚定。
一如多年之前鄱阳湖上。
文天祥等人之后,各地行省和州府派来的代表官员也都纷纷站出来,最后只剩下了昝万寿和张全等之前站出来反对李叹的寥寥数人。
张全有些诧异的环顾四周,虽然他并不清楚世家在地方州府上到底有多少人,但是他也知道,之前大明向北推进的速度很快,在运输上主要依靠的是各地商贾的车马船队,而在快速组建地方州府管理机构上实际很大程度依赖的是当地的世家,这也是为什么叶应武在最后一次做好准备北伐幽燕之前,甚至派遣了部分禁卫军陪同御史台官员到地方巡查。
其实有一定原因便是担心这些仓促提拔上来的官员因为良莠不齐而搞出什么事端。
可以说世家之所以一直让叶应武有所忌惮,甚至还有威胁叶应武的实力,就在于他们在地方上掌握了大权,从而才能在中央实际上以叶应武的亲信官员占据多数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礼。
就算是当地州府主政的知府和通判之中只有一个出身世家,那么此次前来参加大朝会的地方官员之中至少也应该有一半,哪怕是三分之一的地方官员站在世家这一边。
可是现在呈现在张全眼前的却是另一种让他怎么都想不到的情况。
看着那些满脸郑重、大声附和的地方官员,张全眼前一黑,甚至有些眩晕。对于也算是经历过不少风浪和跌宕的他来说,这一次的打击不可说不大。这些地方官员显然并不是早就做好了站在朝廷这一边的准备,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在刚刚方才做出的判断。
昝万寿轻轻摇了摇头,显然眼前的情况早就有所预料。这些家伙既不可同富贵,也不可同患难啊。
不等张全开口说什么,叶应武的目光在他的脸上扫过,让张全下意识的闭嘴实际上整个朝堂上也就只剩下张全和昝万寿区区六七个人,计算时他们不同意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等张全低下头,叶应武方才不慌不忙的说道:“既然如此,那么退朝之后,政事堂、六部、学士院、翰林院和各行省官员去御书房,朕和你们详谈此事。”
“臣遵旨!”官员们纷纷站出来说道。而昝万寿迟疑片刻,也紧跟着站了出来,此时的他还有别的选择么?
叶应武点了点头,而紧接着一名地方官员站出来从衣袖中掏出来一本奏章:“启禀陛下,臣弹劾四川行省安抚昝万寿,在任职期间玩忽职守、徇私枉法!”
“启禀陛下,臣也弹劾四川行省安抚昝万寿任人唯亲!”
“启禀陛下”
“启禀陛下”
一名名地方州府官员站出来从衣袖中拿出来奏章,朗声说道,甚至后面有两个、三个官员一起站出来,让人听不清楚他们说的是什么。
昝万寿的手轻轻抖了一下,现在不管这些罪名是真的是假的,实际上都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因为这犹如雪花一般的奏章上去,就算是假的也足够说成真的了,更何况陛下显然并没有打算让他好过,无论是六扇门还是锦衣卫,平时是为了主持公正的,但是昝万寿从来都不怀疑叶应武手中的这两个密探组织罗织罪名的本事,只是叶应武需不需要而已。
毕竟现在这些奏章已经足够叶应武做出合适的判断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