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3 / 4)
经过这一遭,魏希竟觉得,齐悦也有两分可爱,毕竟她再糟糕,也还只是个因为父母重男轻女,而被迫中断学业下乡的高二学生。
徐衍也寄了礼物给魏希,是三本顶厚的练习题,听说是他特意比照榕城教学书籍从新华书店挑的。这份礼物其实挺用心的,但魏希总觉得,似乎收的时候心情并不太惊喜。
这段时间,徐衍和魏希通过几次书信,原本年初徐衍就该动身回赤溪村,毕竟徐奶奶的身体已经有了好转。但是最后因为种种琐事,未能成行。
所以最后,送魏希去学校的,是院子里的几个知青。以至于报道当天,场面还是挺壮观的。
第42章 一行人下浩浩荡荡的下了……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下了车站, 因为他们人多,加上正值年华,面容姣好, 引得过往的路人不禁侧目。
其实是用不上这么多人的, 奈何知青们都太热情了。毕竟彼此相处了那么长的一段时间,知道魏希考上高中也是发自内心为她高兴, 一商定, 干脆把他们每个月三天的休息时间挪出来, 送魏希去学校。
知青们都是上过学的,不过也不是每一个知青都住在学校里,住在城里的知青通常不会离学校太远。这年头除非 * 是上大学, 不然初高中的寄宿生的主力军还是家庭住址偏僻些的学生。
这里面住宿经验最足的还是齐悦,也不是因为别的, 主要是家里孩子多,厂里分配的房子不大,就两间房,中间用帘子隔了一层, 把两间当成四间用,可还是拥挤, 所以齐悦从初中起就住学校。
魏希准备的东西不多,还算精简。除了必要的洗漱用具,就是一些衣物和书,还有吴桂兰跟蒋英准备的一些吃食。
其实魏奶奶留给魏希的钱, 完全够她在十分宽裕的生活水平下, 一直读到大学毕业还绰绰有余。但魏希是众人眼中的孤女,财不露白的道理,她还是知道的。
如果大家都觉得她没钱, 虽然平时生活上会有点限制,过得拮据些,但至少不会被人图谋。可一旦觉得她有钱,对于她到底有多少钱或许就会被一传十十传百,反倒被人盯上。
说不定,最后还会传出玄而又玄的巨额财产,后面只会有数不尽的麻烦。魏希不是完全单纯不知世事的小姑娘,对于这些,心里还是有些打算的。虽然魏希手头上确实握了大笔钱财。
所以魏希最后是带着众人沉甸甸的好意到了学校,好在陪她一同前往学校的还有男知青们,稍重些的东西基本都是他们拎的。女知青们陪着魏希走在另一侧,在一众父母家长陪同来学校的学生中,显得很有些不同。
至少经过他们这一群人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多喵两眼。
不过,对于到底是先去报道还是先放行李,一群人莫名有些犯难,大包小包拎去教学楼似乎也不太好。最后大家想出一个折衷的法子,既然都是男知青们拎行李,不妨找附近的同学问过女生住的宿舍楼在哪,让男知青们把行李提至楼下,然后蒋英、董舒和齐悦三个人,陪着魏希去教学楼报道。这样既节省时间,也不用提溜着行李四处走。
大家都商量好了,就按想好的分头行动。
魏希是来过二中的,一个多月过去了,但对于学校的教学楼依然留有印象,也不需要问谁,背着她装了资料的小斜挎包就带着女知青们往教学楼走。
男知青留在原地,几个人面面相觑,刚好有群女同学从李信身侧走过,李信对着打头的一位女同学先是礼貌的打了个招呼,声音略有些浑厚,“同学你好,请问女生宿舍怎么走?”
打头的这位女学生本来正和同伴聊天,猛不丁被人询问,还没有反应过来,愣了愣。等看清李信后,有些不好意思的红了脸,她指向一侧的羊肠小路,“从这边直走,往右数第二栋就是女生住的宿舍。”
李信不善交际,得了女生的指路,道了声谢谢,就和同行的另外两个男知青走了。原本也应该有肖瑞的,但是过年的时候,他家里人寄来的包裹过于丰盛,在出发的前一天,他因为吃的太好,竟然腹泻了, * 就没有和魏希一起来县城,毕竟车上没有厕所。
倒是留下刚刚的女生和她同行的伙伴,叽叽喳喳开始讨论起来。李信是国字脸,长相端正,可能和其他两个同行的男知青相比,略有不及,但是也极为周正了,尤其是他受到做了一辈子公安的爷爷和父亲的熏陶,整个人显得很正气。也是格外受女孩青睐的类型,不知不觉,倒成了被一群女孩讨论的话题中心。
而魏希这边,进展也很顺利,一路到了教学楼,顺着教室望过去,在二楼找到孙依云。孙依云正忙着登记,魏希也不急,就站在门口。等孙依云忙完面前一位学生的登记工作,一抬头,就发现魏希在门口。
她忙招手,让魏希过来,然后就看到魏希身旁还跟着三个女孩子,都是青春靓丽,正值年华。所幸现在还没有新的学生来登记,孙依云就和魏希浅聊了两句。“她们是?”孙依云略有些疑惑。
魏希忙为三位女知青介绍,“这是在村子里同我住在一处的几位女知青,蒋英、董舒、齐悦。”一边说,一边为孙依云介绍认人。
然后又反过来为她们介绍孙依云,“这是学校的孙依云老师,多亏了孙老师的介绍,我才有机会考高中。”
孙依云露出一个既严厉又善意的笑容,“知青下乡,你们远离家乡,来到这里支援偏远乡村建设,你们都很厉害。是值得赞颂的新一代。”
孙依云这话说得倒是让蒋英三人有些不好意思。在七十年代,知青下乡已经不是一种全凭自愿的形势,不少人是因为不同的原因下乡的,有的地方知青是被分配下乡的,但大部分人依然是响应号召,自愿下乡的。比如王学恩就是卯着劲要下乡支援,而肖瑞是被他爷爷压着下乡的。
虽然对于孙依云的夸奖很不好意思,但还是要回答的。这里面最大大咧咧的是蒋英,第一个给出回响的也是她,“您夸得我们都要不好意思了,我们下乡之后,才发现自己得力量还是挺微薄的。”
蒋英说话很真诚,不是很官腔的性格,但是也极为讨喜。孙依云对她们的观感也更好了些,“正是千千万万份的微薄力量汇聚起来,聚沙成塔,才有了繁荣祖国。别灰心,不过哪怕中断学业,在乡下做贡献,也不要忘记空闲的时候多看看书。多看书总是有益处的。” ↑返回顶部↑
徐衍也寄了礼物给魏希,是三本顶厚的练习题,听说是他特意比照榕城教学书籍从新华书店挑的。这份礼物其实挺用心的,但魏希总觉得,似乎收的时候心情并不太惊喜。
这段时间,徐衍和魏希通过几次书信,原本年初徐衍就该动身回赤溪村,毕竟徐奶奶的身体已经有了好转。但是最后因为种种琐事,未能成行。
所以最后,送魏希去学校的,是院子里的几个知青。以至于报道当天,场面还是挺壮观的。
第42章 一行人下浩浩荡荡的下了……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下了车站, 因为他们人多,加上正值年华,面容姣好, 引得过往的路人不禁侧目。
其实是用不上这么多人的, 奈何知青们都太热情了。毕竟彼此相处了那么长的一段时间,知道魏希考上高中也是发自内心为她高兴, 一商定, 干脆把他们每个月三天的休息时间挪出来, 送魏希去学校。
知青们都是上过学的,不过也不是每一个知青都住在学校里,住在城里的知青通常不会离学校太远。这年头除非 * 是上大学, 不然初高中的寄宿生的主力军还是家庭住址偏僻些的学生。
这里面住宿经验最足的还是齐悦,也不是因为别的, 主要是家里孩子多,厂里分配的房子不大,就两间房,中间用帘子隔了一层, 把两间当成四间用,可还是拥挤, 所以齐悦从初中起就住学校。
魏希准备的东西不多,还算精简。除了必要的洗漱用具,就是一些衣物和书,还有吴桂兰跟蒋英准备的一些吃食。
其实魏奶奶留给魏希的钱, 完全够她在十分宽裕的生活水平下, 一直读到大学毕业还绰绰有余。但魏希是众人眼中的孤女,财不露白的道理,她还是知道的。
如果大家都觉得她没钱, 虽然平时生活上会有点限制,过得拮据些,但至少不会被人图谋。可一旦觉得她有钱,对于她到底有多少钱或许就会被一传十十传百,反倒被人盯上。
说不定,最后还会传出玄而又玄的巨额财产,后面只会有数不尽的麻烦。魏希不是完全单纯不知世事的小姑娘,对于这些,心里还是有些打算的。虽然魏希手头上确实握了大笔钱财。
所以魏希最后是带着众人沉甸甸的好意到了学校,好在陪她一同前往学校的还有男知青们,稍重些的东西基本都是他们拎的。女知青们陪着魏希走在另一侧,在一众父母家长陪同来学校的学生中,显得很有些不同。
至少经过他们这一群人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多喵两眼。
不过,对于到底是先去报道还是先放行李,一群人莫名有些犯难,大包小包拎去教学楼似乎也不太好。最后大家想出一个折衷的法子,既然都是男知青们拎行李,不妨找附近的同学问过女生住的宿舍楼在哪,让男知青们把行李提至楼下,然后蒋英、董舒和齐悦三个人,陪着魏希去教学楼报道。这样既节省时间,也不用提溜着行李四处走。
大家都商量好了,就按想好的分头行动。
魏希是来过二中的,一个多月过去了,但对于学校的教学楼依然留有印象,也不需要问谁,背着她装了资料的小斜挎包就带着女知青们往教学楼走。
男知青留在原地,几个人面面相觑,刚好有群女同学从李信身侧走过,李信对着打头的一位女同学先是礼貌的打了个招呼,声音略有些浑厚,“同学你好,请问女生宿舍怎么走?”
打头的这位女学生本来正和同伴聊天,猛不丁被人询问,还没有反应过来,愣了愣。等看清李信后,有些不好意思的红了脸,她指向一侧的羊肠小路,“从这边直走,往右数第二栋就是女生住的宿舍。”
李信不善交际,得了女生的指路,道了声谢谢,就和同行的另外两个男知青走了。原本也应该有肖瑞的,但是过年的时候,他家里人寄来的包裹过于丰盛,在出发的前一天,他因为吃的太好,竟然腹泻了, * 就没有和魏希一起来县城,毕竟车上没有厕所。
倒是留下刚刚的女生和她同行的伙伴,叽叽喳喳开始讨论起来。李信是国字脸,长相端正,可能和其他两个同行的男知青相比,略有不及,但是也极为周正了,尤其是他受到做了一辈子公安的爷爷和父亲的熏陶,整个人显得很正气。也是格外受女孩青睐的类型,不知不觉,倒成了被一群女孩讨论的话题中心。
而魏希这边,进展也很顺利,一路到了教学楼,顺着教室望过去,在二楼找到孙依云。孙依云正忙着登记,魏希也不急,就站在门口。等孙依云忙完面前一位学生的登记工作,一抬头,就发现魏希在门口。
她忙招手,让魏希过来,然后就看到魏希身旁还跟着三个女孩子,都是青春靓丽,正值年华。所幸现在还没有新的学生来登记,孙依云就和魏希浅聊了两句。“她们是?”孙依云略有些疑惑。
魏希忙为三位女知青介绍,“这是在村子里同我住在一处的几位女知青,蒋英、董舒、齐悦。”一边说,一边为孙依云介绍认人。
然后又反过来为她们介绍孙依云,“这是学校的孙依云老师,多亏了孙老师的介绍,我才有机会考高中。”
孙依云露出一个既严厉又善意的笑容,“知青下乡,你们远离家乡,来到这里支援偏远乡村建设,你们都很厉害。是值得赞颂的新一代。”
孙依云这话说得倒是让蒋英三人有些不好意思。在七十年代,知青下乡已经不是一种全凭自愿的形势,不少人是因为不同的原因下乡的,有的地方知青是被分配下乡的,但大部分人依然是响应号召,自愿下乡的。比如王学恩就是卯着劲要下乡支援,而肖瑞是被他爷爷压着下乡的。
虽然对于孙依云的夸奖很不好意思,但还是要回答的。这里面最大大咧咧的是蒋英,第一个给出回响的也是她,“您夸得我们都要不好意思了,我们下乡之后,才发现自己得力量还是挺微薄的。”
蒋英说话很真诚,不是很官腔的性格,但是也极为讨喜。孙依云对她们的观感也更好了些,“正是千千万万份的微薄力量汇聚起来,聚沙成塔,才有了繁荣祖国。别灰心,不过哪怕中断学业,在乡下做贡献,也不要忘记空闲的时候多看看书。多看书总是有益处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