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帝国东升第一百零五章 北京城中(1 / 2)
.
第四卷帝国东升第一百零五章北京城中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死讯传到莫斯科后,大臣们拥戴他与前妻子的长子费奥尔多为罗曼诺夫家族的第三位沙皇,草草举行过仪式后,新沙皇带着他的大臣们撤出了莫斯科,新沙皇撤出莫斯科的第三日,拉辛的队伍进入了不设防的莫斯科,在众多部下拥戴下,拉辛宣布自己成为俄国沙皇,俄罗斯进入双皇时代。
大明收到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死讯时,已是弘光二十八年的七月份,皇帝正在北京紫禁城中,这还是皇帝自攻取北京之后,第二次入住紫禁城。
两京铁路已在去年开通,这使得从南京到北京的路程大为缩短,由原来的数月变为只有两天,大大方便了皇帝的出行,从收复京城后,皇帝就一直没有再来北方,眼下大明太平无事,皇帝自然动了游兴。
数十年没有皇帝的北京城,仿佛王气散尽,尽管离满人撤出京城已过二十余年,北京城的人口也恢复到五十万之多,在北方依然是第一大城,只是比起大明都城的繁华,不可同日而言。
尽管北京依然是南北货物交流的中心,只是没有数十万军队的驻扎,没有了皇室嫔妃,少了数十万消费群体,又怎么可能象以前一样繁荣。
皇帝的到来,得到城内百姓的热烈欢迎,作为北京城的居民,当然希望北京能够重新成为大明的首府,恢复以前繁华的局面。
紫禁城作为大明皇城达二百余年,已然是大明都城的象征,从收复之日起,工部就一直拨款进行维护,如今烧毁的太和殿已经重新修好,其余地方也修葺一新,整个紫禁城显得美轮美奂。
尽管南京的皇宫几经改造,只是无论从面积还是外观壮丽,南京皇宫都无法和紫禁城相比,在紫禁城住了十余天,王福都有一点舍不得离开。
紫禁城到底是不能长住,当初成祖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除了因为北京是他早先的封地外,更多是为了保持对蒙古人的军事压力,如今事过境迁,无论是蒙古还是女真,都已成为过眼云烟,整个西伯利亚都成为大明囊中之物,王福自然没有必要再将都城从南京搬回来。
在北京再待上数天,王福的车驾就要断续北巡,皇帝出京当然不只是出来游玩,更多的是为了解地方详情,安抚地方,今天骤然听到沙皇死讯,心中不由有些唏唏。
尽管王福对俄罗斯历史并不是太了解,但知道如果没有大明卖给拉辛这么多武器,沙皇绝不会死于农民军手中。
“沙皇陛下,朕可并没有想你死在叛军手中,只是你实在太不小心了,也罢,朕就给你儿子一点补偿吧。”
皇帝心中自语道,向旁边侍立一边的翰林院侍读董纳道:“传旨,让军器局减少与拉辛的武器交易。”
“臣遵旨。”董纳连忙回道。
董纳是弘光二十二年进士科第一名,大明的科考已经废除了八股,改为专科考试加策论,为了降低士子对废除八股的不满,进士一科仍然保留,甚至录取比例并没有降低,三年一考,每考取士子二百余名,而其余专科则每年一考,每次取士多达千余名甚至数千名。
只所以取士如此之多,一是因为官学士子增长,二是官职的增长,大明以前官员不下县,如今官设制到乡一级,单此一项,官员比之以前陡增十倍之多,朝廷需要录用的人自然也需十倍。
只是在读书人当中,进士一科的第一名依然和原先状元无异,清贵无比,王福也不想将以前的规矩打破,默认了这条事实,毕竟他是皇帝,是各种规矩最大的得利者。
董纳进入官场,六年间就做到了正六品,而且出现在皇帝身边,与他进士科第一名的身份秘不可分,许多同年,尤其是出自杂科的同年,多数还在八品位置上,少数几名拨尖者亦不过从七品而已。
董纳很快按照皇帝的意思拟好了旨意,状元不愧是状元,一手字写得工整漂亮,王福看得满意,盖上印玺,自有内侍将其拿出电报房,用电报快速发出,这份圣旨最后还是会交到当事人手中,只是那时早过了期限。
沙皇的死让王福感觉到几分伤感,几千来来,农民历来是最受压迫的人群,但一旦被压迫的忍无可忍时,爆发出来的力量足可以改天换地,埋葬一个辉煌的王朝。中国的汉唐莫不如此,如果没有自己,大明亦是埋葬在农民起义之下,满清只不过捡了一个便宜而已。
这使得王福对于大明目前的情况更加警觉,通过向外移民,大明的土地矛盾得到最大的缓解,地租已经降到一个极低水平,可以说基本不存在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风险。
但并不是说大明就没有矛盾,宗族与基础官府权利之间的矛盾、工人与工厂主的矛盾,传统观念与新型机械生产之间的矛盾……
由于大明处于工业领先者,工厂有丰厚的利润,工人工资比种田要高许多,工人与工厂主的矛盾目前并不明显,倒是经常出现宗族势力与基础官府对抗的情况,这些地方又多半处于落后地区,一不小心就造成官逼民反的局面,让地方官府十分头疼。
不过,这种冲突头疼归头疼,却不会酿成大的动乱,只要官府下了决定,宗族根本没有抵抗之力,关键是时间问题,王福相信,只要经济得到发展,这种宗族势力会自然而然的瓦解。
倒是工人与工厂主之间的矛盾不得不作提防,一旦工业发展停滞,或者是陷入经济危机,工人与工厂主的矛盾就会化成主要矛盾,皇帝的脑中有着无数后世的历史经验教训。
这些年,大明已经陆续颁布了《工人福利法》、《工人雇佣合同法》等数部保障工人的法律,基本上涵盖了工人的各种权利,这些法律刚开始出台时,遭到了不少反对,但在皇帝坚持下,反对声还是渐渐消散,皇帝就是大明最大的工厂主,全国几乎所有重工业都有皇室的股份,既然皇帝都愿意自己的利益受损,其他人又还有何话可说?
对于朝廷颁布的这些法律,工人自然是欢欣鼓舞,大声称赞皇帝英明,王福自己也是得意万分,只是回过神后,王福还是发现了这些法律的敝端,相对于工厂主来说,工人可以说属于绝对弱势,如果没有一个为工人说话的机构,这些法律能否落到实处是一个大问题,不能落到实处,再好的法律也是一纸空文。
要想找到一个为工人说话的机构,那么工会无疑是最好的组织,对于是否引工人组建工会,王福心中却充满矛盾,工会固然可以为工人争取权利,也有可能兑变成一个反对朝廷的组织。想想自己的后人有可能被工人冲进皇宫杀死,王福就感到有点不寒而栗。 ↑返回顶部↑
第四卷帝国东升第一百零五章北京城中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死讯传到莫斯科后,大臣们拥戴他与前妻子的长子费奥尔多为罗曼诺夫家族的第三位沙皇,草草举行过仪式后,新沙皇带着他的大臣们撤出了莫斯科,新沙皇撤出莫斯科的第三日,拉辛的队伍进入了不设防的莫斯科,在众多部下拥戴下,拉辛宣布自己成为俄国沙皇,俄罗斯进入双皇时代。
大明收到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死讯时,已是弘光二十八年的七月份,皇帝正在北京紫禁城中,这还是皇帝自攻取北京之后,第二次入住紫禁城。
两京铁路已在去年开通,这使得从南京到北京的路程大为缩短,由原来的数月变为只有两天,大大方便了皇帝的出行,从收复京城后,皇帝就一直没有再来北方,眼下大明太平无事,皇帝自然动了游兴。
数十年没有皇帝的北京城,仿佛王气散尽,尽管离满人撤出京城已过二十余年,北京城的人口也恢复到五十万之多,在北方依然是第一大城,只是比起大明都城的繁华,不可同日而言。
尽管北京依然是南北货物交流的中心,只是没有数十万军队的驻扎,没有了皇室嫔妃,少了数十万消费群体,又怎么可能象以前一样繁荣。
皇帝的到来,得到城内百姓的热烈欢迎,作为北京城的居民,当然希望北京能够重新成为大明的首府,恢复以前繁华的局面。
紫禁城作为大明皇城达二百余年,已然是大明都城的象征,从收复之日起,工部就一直拨款进行维护,如今烧毁的太和殿已经重新修好,其余地方也修葺一新,整个紫禁城显得美轮美奂。
尽管南京的皇宫几经改造,只是无论从面积还是外观壮丽,南京皇宫都无法和紫禁城相比,在紫禁城住了十余天,王福都有一点舍不得离开。
紫禁城到底是不能长住,当初成祖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除了因为北京是他早先的封地外,更多是为了保持对蒙古人的军事压力,如今事过境迁,无论是蒙古还是女真,都已成为过眼云烟,整个西伯利亚都成为大明囊中之物,王福自然没有必要再将都城从南京搬回来。
在北京再待上数天,王福的车驾就要断续北巡,皇帝出京当然不只是出来游玩,更多的是为了解地方详情,安抚地方,今天骤然听到沙皇死讯,心中不由有些唏唏。
尽管王福对俄罗斯历史并不是太了解,但知道如果没有大明卖给拉辛这么多武器,沙皇绝不会死于农民军手中。
“沙皇陛下,朕可并没有想你死在叛军手中,只是你实在太不小心了,也罢,朕就给你儿子一点补偿吧。”
皇帝心中自语道,向旁边侍立一边的翰林院侍读董纳道:“传旨,让军器局减少与拉辛的武器交易。”
“臣遵旨。”董纳连忙回道。
董纳是弘光二十二年进士科第一名,大明的科考已经废除了八股,改为专科考试加策论,为了降低士子对废除八股的不满,进士一科仍然保留,甚至录取比例并没有降低,三年一考,每考取士子二百余名,而其余专科则每年一考,每次取士多达千余名甚至数千名。
只所以取士如此之多,一是因为官学士子增长,二是官职的增长,大明以前官员不下县,如今官设制到乡一级,单此一项,官员比之以前陡增十倍之多,朝廷需要录用的人自然也需十倍。
只是在读书人当中,进士一科的第一名依然和原先状元无异,清贵无比,王福也不想将以前的规矩打破,默认了这条事实,毕竟他是皇帝,是各种规矩最大的得利者。
董纳进入官场,六年间就做到了正六品,而且出现在皇帝身边,与他进士科第一名的身份秘不可分,许多同年,尤其是出自杂科的同年,多数还在八品位置上,少数几名拨尖者亦不过从七品而已。
董纳很快按照皇帝的意思拟好了旨意,状元不愧是状元,一手字写得工整漂亮,王福看得满意,盖上印玺,自有内侍将其拿出电报房,用电报快速发出,这份圣旨最后还是会交到当事人手中,只是那时早过了期限。
沙皇的死让王福感觉到几分伤感,几千来来,农民历来是最受压迫的人群,但一旦被压迫的忍无可忍时,爆发出来的力量足可以改天换地,埋葬一个辉煌的王朝。中国的汉唐莫不如此,如果没有自己,大明亦是埋葬在农民起义之下,满清只不过捡了一个便宜而已。
这使得王福对于大明目前的情况更加警觉,通过向外移民,大明的土地矛盾得到最大的缓解,地租已经降到一个极低水平,可以说基本不存在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风险。
但并不是说大明就没有矛盾,宗族与基础官府权利之间的矛盾、工人与工厂主的矛盾,传统观念与新型机械生产之间的矛盾……
由于大明处于工业领先者,工厂有丰厚的利润,工人工资比种田要高许多,工人与工厂主的矛盾目前并不明显,倒是经常出现宗族势力与基础官府对抗的情况,这些地方又多半处于落后地区,一不小心就造成官逼民反的局面,让地方官府十分头疼。
不过,这种冲突头疼归头疼,却不会酿成大的动乱,只要官府下了决定,宗族根本没有抵抗之力,关键是时间问题,王福相信,只要经济得到发展,这种宗族势力会自然而然的瓦解。
倒是工人与工厂主之间的矛盾不得不作提防,一旦工业发展停滞,或者是陷入经济危机,工人与工厂主的矛盾就会化成主要矛盾,皇帝的脑中有着无数后世的历史经验教训。
这些年,大明已经陆续颁布了《工人福利法》、《工人雇佣合同法》等数部保障工人的法律,基本上涵盖了工人的各种权利,这些法律刚开始出台时,遭到了不少反对,但在皇帝坚持下,反对声还是渐渐消散,皇帝就是大明最大的工厂主,全国几乎所有重工业都有皇室的股份,既然皇帝都愿意自己的利益受损,其他人又还有何话可说?
对于朝廷颁布的这些法律,工人自然是欢欣鼓舞,大声称赞皇帝英明,王福自己也是得意万分,只是回过神后,王福还是发现了这些法律的敝端,相对于工厂主来说,工人可以说属于绝对弱势,如果没有一个为工人说话的机构,这些法律能否落到实处是一个大问题,不能落到实处,再好的法律也是一纸空文。
要想找到一个为工人说话的机构,那么工会无疑是最好的组织,对于是否引工人组建工会,王福心中却充满矛盾,工会固然可以为工人争取权利,也有可能兑变成一个反对朝廷的组织。想想自己的后人有可能被工人冲进皇宫杀死,王福就感到有点不寒而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