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大高城的前夜(推荐满百加更)(1 / 2)
“好了好了,各位!都请冷静一下。”丹羽长秀赶紧出来打圆场,“大家都是织田家的重臣,值此危难之际,正需要我等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就是,就是,有事说事,别扯那些没用的。”细川信元也乐得插了一脚。
“哼!我认为还是主动出击的好……”柴田胜家冷哼一声,坚持自己的意见,森可成、泷川一益、池田恒兴也纷纷附和。
“在下觉得还是笼城的好…”以丹羽长秀为首的奉行派坚持笼城。
“还是忍一时之气,议和的好…”林秀贞、荒尾善次等一些老成持重的家臣们都支持议和。
吵吵嚷嚷的乱成一锅粥了,天都吵黑了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眼看现场渐渐的又开始失控起来。
“梆、梆、梆”主位上的织田信长用太刀敲了敲面前的案几,众家臣们立刻停下争论,齐齐的望向织田信长。
“既然这样~~那就散会吧。”说完,织田信长懒洋洋的站起身来走入里间,临了还不忘吹灭了主位两边的灯台。
在那一刻,可能不止一个人在心中暗想“织田家要完了”之类的事情吧。林秀贞出门的时候,满脸都是怒气,还说了两句很激烈的话。作为信秀时代仅存的顾命家老,也只有他敢当众批评信长了。
而荒尾善次连夜就离开了尾张,据服部半藏奏报,他是向今川方报信去了。
“好了,六郎,这么晚了来找我可是有什么事儿吗?刚刚权六和米五郎分别来过了,各持己见啊,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织田信长面色平静的问道,丝毫不像是一名正处于生死一线的家督,让细川信元不由得暗暗竖起大拇指。
“主公!首先议和是不可能的,今川义元之所以打着上洛的旗号,无非是看到公方殿正与三好家对立,想趁机分一杯羹而已。但是臣下自幼跟随过公方殿,非常了解殿下的品行,一旦听闻今川义元的上洛打算,一定会与三好家摒弃前嫌,达成和睦,让今川义元白忙活一场的。到那时,若本家已经和今川家议和,定然与公方殿、幕府交恶,而今川家也定会回身吞并本家,以减轻因上洛失败所遭受的打击,避免自家威望的降低。”细川信元首先替织田信长找到了拒绝议和的理由,他知道按照织田信长的品行也断不能议和的。
“恩,六郎说的在理,接着说。”织田信长顺坡下驴,议和方案否定了。
“其次是垄城,虽然丹羽大人这个建议看似维稳,但是恰恰是将自己的命运交于对方。两万大军啊主公,两千军势的话我举双手赞成垄城,但是两万~~呵呵~~落城只是迟早的事儿。”细川信元说完,看向织田信长沉思的表情,等待着他的答复。
“好,我明白了,既然要战!聪明丸你可有什么建议?”织田信长想明白了其中关键,下定了决心。
“主公,臣下早年有幸近距离的见识过严岛合战。”
“哦?那可是轰动一时的战役啊,据说是堪称经典的以少胜多。”听到这里,织田信长顿时来了兴趣,当时这场战役可是传的神乎其神的。
“是的主公,的确经典。所以臣下根据此战的经验制定了本次的战略,以丸根砦、鹫津砦为前沿阵地,吸引今川家主力,而后本家主力突袭今川义元的本阵。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有云: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所以此战的关键就在于今川义元本人,只有将他击溃甚至击杀,此战必胜。”细川信元用身上的佩刀及其它物件,现场演示了一下战略流程。
如此形象化的演示,使得织田信长连连点头“恩,不错,既然是突袭今川义元的本阵,那此战的要点就在于兵贵神速,使周围的各家军势来不及有任何反应的情况下,击破他的本阵。”
“正是,主公英明!”
“很好,下去吧。”
“是。”
第二天评定室内依然是在相互争吵,不过还好的是,最后决定先去动员七百农兵,分两批增援丸根砦与鹫津砦,第一队三百五十人,两日后集结完毕,由织田信房率领出发;第二队三百五十人,四日后集结完毕,由佐佐政次、千秋季忠率领出发。
由此丸根砦与鹫津砦总兵力将达到一千八百人,而大高城守军仅有数百人。
鹈殿长照此时站在大高城的瞭望台上,眼瞅着织田信房率领了军势进入了丸根砦。自从遭到织田军的围困,切断了大高城和鸣海城之间的联系,鹈殿长照就一直度日如年,整天眼巴巴的望着城外,期望今川家的救援,结果却等来了织田家的增援。
“哎~~看来织田家又增兵了,派人去通知主公,就说织田家再度增兵鹫津、丸根砦,大高城军粮马上就要断绝了,望主公火速派兵增援。”鹈殿长照郁闷的吩咐道。
本来这大高城也算是高城深池,东西约106米,南北约32米,周围又有名寺、品野等城砦相呼应。但偏偏鹫津、丸根砦的织田军并不与大高城守军正面冲突,而是给附近村庄方面施压,使大高城内军粮供给困难,还白天晚上的不断骚扰,使城中守备兵的神经二十四小时都处于高度紧张。
“主公,前面就是大高城了。”酒井忠次骑在马上,侧头朝左前方的一名马上小将恭敬的说道。
“恩,命令军势就地休息,准备好军粮,随时做好输送大高城的准备。”这名年轻的正是松平家新任家督——松平元康。
“主公,臣下还是觉得此乃死地,虽然本家有两千多军势,但是需要有一半军势来担任运粮任务,投入战斗的军势仅有千余人。而刚刚得到情报称,织田家又增兵七百,作战人员比本家多出一倍,臣下认为应该静等大殿的本队,才能解大高城之围。”与酒井忠次并肩的石川数正,向自己右前方的主公劝解。 ↑返回顶部↑
“就是,就是,有事说事,别扯那些没用的。”细川信元也乐得插了一脚。
“哼!我认为还是主动出击的好……”柴田胜家冷哼一声,坚持自己的意见,森可成、泷川一益、池田恒兴也纷纷附和。
“在下觉得还是笼城的好…”以丹羽长秀为首的奉行派坚持笼城。
“还是忍一时之气,议和的好…”林秀贞、荒尾善次等一些老成持重的家臣们都支持议和。
吵吵嚷嚷的乱成一锅粥了,天都吵黑了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眼看现场渐渐的又开始失控起来。
“梆、梆、梆”主位上的织田信长用太刀敲了敲面前的案几,众家臣们立刻停下争论,齐齐的望向织田信长。
“既然这样~~那就散会吧。”说完,织田信长懒洋洋的站起身来走入里间,临了还不忘吹灭了主位两边的灯台。
在那一刻,可能不止一个人在心中暗想“织田家要完了”之类的事情吧。林秀贞出门的时候,满脸都是怒气,还说了两句很激烈的话。作为信秀时代仅存的顾命家老,也只有他敢当众批评信长了。
而荒尾善次连夜就离开了尾张,据服部半藏奏报,他是向今川方报信去了。
“好了,六郎,这么晚了来找我可是有什么事儿吗?刚刚权六和米五郎分别来过了,各持己见啊,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织田信长面色平静的问道,丝毫不像是一名正处于生死一线的家督,让细川信元不由得暗暗竖起大拇指。
“主公!首先议和是不可能的,今川义元之所以打着上洛的旗号,无非是看到公方殿正与三好家对立,想趁机分一杯羹而已。但是臣下自幼跟随过公方殿,非常了解殿下的品行,一旦听闻今川义元的上洛打算,一定会与三好家摒弃前嫌,达成和睦,让今川义元白忙活一场的。到那时,若本家已经和今川家议和,定然与公方殿、幕府交恶,而今川家也定会回身吞并本家,以减轻因上洛失败所遭受的打击,避免自家威望的降低。”细川信元首先替织田信长找到了拒绝议和的理由,他知道按照织田信长的品行也断不能议和的。
“恩,六郎说的在理,接着说。”织田信长顺坡下驴,议和方案否定了。
“其次是垄城,虽然丹羽大人这个建议看似维稳,但是恰恰是将自己的命运交于对方。两万大军啊主公,两千军势的话我举双手赞成垄城,但是两万~~呵呵~~落城只是迟早的事儿。”细川信元说完,看向织田信长沉思的表情,等待着他的答复。
“好,我明白了,既然要战!聪明丸你可有什么建议?”织田信长想明白了其中关键,下定了决心。
“主公,臣下早年有幸近距离的见识过严岛合战。”
“哦?那可是轰动一时的战役啊,据说是堪称经典的以少胜多。”听到这里,织田信长顿时来了兴趣,当时这场战役可是传的神乎其神的。
“是的主公,的确经典。所以臣下根据此战的经验制定了本次的战略,以丸根砦、鹫津砦为前沿阵地,吸引今川家主力,而后本家主力突袭今川义元的本阵。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有云: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所以此战的关键就在于今川义元本人,只有将他击溃甚至击杀,此战必胜。”细川信元用身上的佩刀及其它物件,现场演示了一下战略流程。
如此形象化的演示,使得织田信长连连点头“恩,不错,既然是突袭今川义元的本阵,那此战的要点就在于兵贵神速,使周围的各家军势来不及有任何反应的情况下,击破他的本阵。”
“正是,主公英明!”
“很好,下去吧。”
“是。”
第二天评定室内依然是在相互争吵,不过还好的是,最后决定先去动员七百农兵,分两批增援丸根砦与鹫津砦,第一队三百五十人,两日后集结完毕,由织田信房率领出发;第二队三百五十人,四日后集结完毕,由佐佐政次、千秋季忠率领出发。
由此丸根砦与鹫津砦总兵力将达到一千八百人,而大高城守军仅有数百人。
鹈殿长照此时站在大高城的瞭望台上,眼瞅着织田信房率领了军势进入了丸根砦。自从遭到织田军的围困,切断了大高城和鸣海城之间的联系,鹈殿长照就一直度日如年,整天眼巴巴的望着城外,期望今川家的救援,结果却等来了织田家的增援。
“哎~~看来织田家又增兵了,派人去通知主公,就说织田家再度增兵鹫津、丸根砦,大高城军粮马上就要断绝了,望主公火速派兵增援。”鹈殿长照郁闷的吩咐道。
本来这大高城也算是高城深池,东西约106米,南北约32米,周围又有名寺、品野等城砦相呼应。但偏偏鹫津、丸根砦的织田军并不与大高城守军正面冲突,而是给附近村庄方面施压,使大高城内军粮供给困难,还白天晚上的不断骚扰,使城中守备兵的神经二十四小时都处于高度紧张。
“主公,前面就是大高城了。”酒井忠次骑在马上,侧头朝左前方的一名马上小将恭敬的说道。
“恩,命令军势就地休息,准备好军粮,随时做好输送大高城的准备。”这名年轻的正是松平家新任家督——松平元康。
“主公,臣下还是觉得此乃死地,虽然本家有两千多军势,但是需要有一半军势来担任运粮任务,投入战斗的军势仅有千余人。而刚刚得到情报称,织田家又增兵七百,作战人员比本家多出一倍,臣下认为应该静等大殿的本队,才能解大高城之围。”与酒井忠次并肩的石川数正,向自己右前方的主公劝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