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青州之战(1 / 1)
唐澋稽思虑再三,未能下定决心,派李回返回沧州与唐洐信商议。唐洐信听后,苦思一晚之后,认为如今大唐已退无可退,可以背水一战。而唐澋稽经过自己的考虑之后,亦觉此计可行。于是深夜里,五千唐军趁着夜色,匆匆向西行军,由李回带队,就连唐军内部都不知道这一支队伍的任务。
而在青州的唐澋稽开始了计划的前部分:收缩兵力,吸引敌军主力至青州,为防止叛军越过青州奔向沧州,唐澋稽特地在同往沧州的数条道路上不知小股部队迷惑敌军。果然随着唐澋稽的一系列动作,敌军逐渐开始向青州集结,准备攻克这个唐军最后的堡垒。
这其中不得不提,如今大联军的现状。由于一路上左军一直让义军在前方冲锋陷阵,消耗巨大以及半路逃走了近一半士兵,义军只剩下不足五万人。而大东军的大部分兵力留在东境南部,抢占各大城市,未曾跟随大军北上,由拓跋浑统帅三万人加入联军。齐军并未增兵,依旧是三万人。而左军一部分同样留在东境南部和大东军一样抢占着城池,大部分跟随大军,况且由于进入到东境,多数时间由义军征战,左军反而完整的保存着实力。所以如此一算,此时的庞大联军共计有十六万人。
而另一边的唐军,本就兵力较少,唐洐信和李回从中部带出的一万部队和右威军九万部队共计十万人。经过大大小小的战役无数后,唐军已不足七万人还有部分已北上防卫齐国。所以唐澋稽在青州面临的是,三倍于己声的敌军。
十日此时的青州已被敌军围得水泄不通,望着城下的大军,唐澋稽在心中只能祈祷可以撑过十日。
第二日,攻城开始,敌军终于展示出兵力充足的优势,凭借着不间断的攻城,唐军遭受着极大的守城压力。但是青州作为东境最大城市,城高沟深,易守难攻。一时间,敌军亦不可能拿下青州城。往后四日,敌人一次次的攻城,唐军尚能依靠城防坚守。第六日开始,敌军已然能攀上城墙,唐军不得不与其短兵相接。一如麟阳城,唐澋稽再一次困守孤城。此刻的他早已懒得擦拭战甲上的血迹,若非看清敌人,恐怕他也懒得洗脸。其实,并非是他懒惰,而是因而经过连天大战,所有人都已疲惫不堪。初冬的夜,寒气颇重,而有些战士们直接躺倒在地休息,丝毫感受不到寒冷,唐澋稽只得派人夜间多垒些篝火,保持温度。
第十日,这是唐澋稽和李回所约定的日子,此刻的青州城已满目疮痍,破败不堪。再有一日,唐军便守不住此城。待到中午时分,唐澋稽终于看到了信号。
此时的大联军大营中,一众统帅正在讨论着明日城破后,下一步行动。在他们看来,唐澋稽必败无疑。此时,帐外士兵报告:“东部方向,尘烟阵阵,我等前去查看,似是东方三国的军队。”
听得士兵报告,众人皱眉,如今双方都已拼到后期,各自损兵折将。东方三国虽然弱小,但是凑出五万军队尚可,这样一支齐整的队伍来助阵唐军,极有可能会改变战局。众人商议后,认为决不能让东方三国大军与唐军汇合,应该立刻阻止其行军。唐澋稽在城上望着数万敌军向东而行,心中冷笑。立刻下令,唐军从西门突围。
大联军为防备着唐军从东门出来支援东方三国大军,因而在东门部署了重兵。却未想到唐军却从西门突围而去。当大联军大营得到消息时,立刻派人去追,只是唐军将大部分骑兵都留在青州,所以其速度相当之快,逐渐将追兵摆脱。
而阻击东方三国军队的大联军再来到发现三国军队的地方,只看到了满地三国旌旗,以及无数穿衣物的稻草人。几位统帅便知上当,立刻率返回,却发现唐军突围而去。十日损失近两万人,最后却未能留下唐军,这让大联军所有人愤怒不已,立刻率大军追击。
于是在唐国东境出现了如此场面:前方四万唐军慌不择路的逃亡,后边近十五万大军追击。之所以说唐军慌不择路,只因为唐军逃亡完全没有规律可言,何处可逃,便向何处去。大联军的几位统帅分析,可能唐澋稽并未料到大联军会以这么快的速度追击上来,一时间慌了手脚,只能随便逃亡。
这一日,唐军距离尧江不足二十里,忽然拐入一条河谷之中。待到大联军来到谷口,只见得此谷像是有河水冲击出来一般。搜寻附近百姓,得知此地昔年为尧江决口之后,冲刷出来的一条河谷,名为奔流谷。不过后来朝廷在尧江修堤,堵住了决口。此地便成为一条干谷,平日里鲜少有人进入,不过据说在尧江岸边有一处渡口距此不远。
众将听后,暗叫一声不好,唐军应该是打算借助那处渡口渡江,难怪唐军在进入奔流谷之前,大肆砍伐树木。几人立刻下令,大军急行军,务必要在唐军渡江之前,与其相遇。
进入奔流谷中,众人方知百姓所说不假,除了谷底留着浅浅的一条小河,便再无水源,且两边相当陡峭。众人走到一半路程时,便听到后军有人回禀有人求见那位白发老人,自称是安国殷大人派来的,这位殷大人于十日前在齐国都城做客,按照此人的说法,他想要看看唐国最后的结局。那老人听后,急忙让其来到跟前,那人来到老人身边,只说了一句话,便让所有人色变:“小心尧江之水。”
此时,大联军众人方才醒悟,唐澋稽的真正目的并非是渡江,而是要置他们于死地,而砍伐木材也并非是造船,而是搭梯子使用。立刻下令,全军掉头出谷。只是终归太晚。 ↑返回顶部↑
而在青州的唐澋稽开始了计划的前部分:收缩兵力,吸引敌军主力至青州,为防止叛军越过青州奔向沧州,唐澋稽特地在同往沧州的数条道路上不知小股部队迷惑敌军。果然随着唐澋稽的一系列动作,敌军逐渐开始向青州集结,准备攻克这个唐军最后的堡垒。
这其中不得不提,如今大联军的现状。由于一路上左军一直让义军在前方冲锋陷阵,消耗巨大以及半路逃走了近一半士兵,义军只剩下不足五万人。而大东军的大部分兵力留在东境南部,抢占各大城市,未曾跟随大军北上,由拓跋浑统帅三万人加入联军。齐军并未增兵,依旧是三万人。而左军一部分同样留在东境南部和大东军一样抢占着城池,大部分跟随大军,况且由于进入到东境,多数时间由义军征战,左军反而完整的保存着实力。所以如此一算,此时的庞大联军共计有十六万人。
而另一边的唐军,本就兵力较少,唐洐信和李回从中部带出的一万部队和右威军九万部队共计十万人。经过大大小小的战役无数后,唐军已不足七万人还有部分已北上防卫齐国。所以唐澋稽在青州面临的是,三倍于己声的敌军。
十日此时的青州已被敌军围得水泄不通,望着城下的大军,唐澋稽在心中只能祈祷可以撑过十日。
第二日,攻城开始,敌军终于展示出兵力充足的优势,凭借着不间断的攻城,唐军遭受着极大的守城压力。但是青州作为东境最大城市,城高沟深,易守难攻。一时间,敌军亦不可能拿下青州城。往后四日,敌人一次次的攻城,唐军尚能依靠城防坚守。第六日开始,敌军已然能攀上城墙,唐军不得不与其短兵相接。一如麟阳城,唐澋稽再一次困守孤城。此刻的他早已懒得擦拭战甲上的血迹,若非看清敌人,恐怕他也懒得洗脸。其实,并非是他懒惰,而是因而经过连天大战,所有人都已疲惫不堪。初冬的夜,寒气颇重,而有些战士们直接躺倒在地休息,丝毫感受不到寒冷,唐澋稽只得派人夜间多垒些篝火,保持温度。
第十日,这是唐澋稽和李回所约定的日子,此刻的青州城已满目疮痍,破败不堪。再有一日,唐军便守不住此城。待到中午时分,唐澋稽终于看到了信号。
此时的大联军大营中,一众统帅正在讨论着明日城破后,下一步行动。在他们看来,唐澋稽必败无疑。此时,帐外士兵报告:“东部方向,尘烟阵阵,我等前去查看,似是东方三国的军队。”
听得士兵报告,众人皱眉,如今双方都已拼到后期,各自损兵折将。东方三国虽然弱小,但是凑出五万军队尚可,这样一支齐整的队伍来助阵唐军,极有可能会改变战局。众人商议后,认为决不能让东方三国大军与唐军汇合,应该立刻阻止其行军。唐澋稽在城上望着数万敌军向东而行,心中冷笑。立刻下令,唐军从西门突围。
大联军为防备着唐军从东门出来支援东方三国大军,因而在东门部署了重兵。却未想到唐军却从西门突围而去。当大联军大营得到消息时,立刻派人去追,只是唐军将大部分骑兵都留在青州,所以其速度相当之快,逐渐将追兵摆脱。
而阻击东方三国军队的大联军再来到发现三国军队的地方,只看到了满地三国旌旗,以及无数穿衣物的稻草人。几位统帅便知上当,立刻率返回,却发现唐军突围而去。十日损失近两万人,最后却未能留下唐军,这让大联军所有人愤怒不已,立刻率大军追击。
于是在唐国东境出现了如此场面:前方四万唐军慌不择路的逃亡,后边近十五万大军追击。之所以说唐军慌不择路,只因为唐军逃亡完全没有规律可言,何处可逃,便向何处去。大联军的几位统帅分析,可能唐澋稽并未料到大联军会以这么快的速度追击上来,一时间慌了手脚,只能随便逃亡。
这一日,唐军距离尧江不足二十里,忽然拐入一条河谷之中。待到大联军来到谷口,只见得此谷像是有河水冲击出来一般。搜寻附近百姓,得知此地昔年为尧江决口之后,冲刷出来的一条河谷,名为奔流谷。不过后来朝廷在尧江修堤,堵住了决口。此地便成为一条干谷,平日里鲜少有人进入,不过据说在尧江岸边有一处渡口距此不远。
众将听后,暗叫一声不好,唐军应该是打算借助那处渡口渡江,难怪唐军在进入奔流谷之前,大肆砍伐树木。几人立刻下令,大军急行军,务必要在唐军渡江之前,与其相遇。
进入奔流谷中,众人方知百姓所说不假,除了谷底留着浅浅的一条小河,便再无水源,且两边相当陡峭。众人走到一半路程时,便听到后军有人回禀有人求见那位白发老人,自称是安国殷大人派来的,这位殷大人于十日前在齐国都城做客,按照此人的说法,他想要看看唐国最后的结局。那老人听后,急忙让其来到跟前,那人来到老人身边,只说了一句话,便让所有人色变:“小心尧江之水。”
此时,大联军众人方才醒悟,唐澋稽的真正目的并非是渡江,而是要置他们于死地,而砍伐木材也并非是造船,而是搭梯子使用。立刻下令,全军掉头出谷。只是终归太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