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8(5 / 6)
纯粹且感受性很强的人,会活得比较艰难。现实中,这样的人终究也会放下理想,变得现实。在某些部分做出妥协,又让自己某些部位变得圆滑和迟钝。而我希望你知道的是,大可不必这样做。
理想是一颗北极星
三木清这个Traeumer,一直都是高高举起理想的旗帜,认真地活着。就像旅人仗着北极星继续自己的旅程一样,只要望着“指路星”(《生活意义》),就不会迷失方向。如果看不到这颗星星,就会被眼前的事情所吸引住,只会活在瞬间。如果理想不明确,“当下”的生活方式就会变成瞬间主义。
这个理想就是为他者做贡献。什么是对他者做贡献,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过。阿德勒说,唯有为他者做贡献才是一种“善”,不过贡献并不是指很特殊的贡献。仅仅是存在本身,也能算作对他人的贡献。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还能做出贡献,就去做。只要认准了理想,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会始终在我们的视野范围内,不管做什么都不会偏离轨道。没必要和谁竞争,要活在“当下”而不是过去和未来,认真地享受人生,但是不能变得过于认真,像跳舞一样享受人生。相信自己肯定能到达某个地方,并不只是单纯地到达目的地,而是,以“为他者做贡献”为理想和目标,sachlich地享受着实现目标的整个过程。这就是阿德勒的观点。阿德勒的目的论中的目的为“善”,在设定这个目的时,不一定非得是未来。
乐观主义
人也可以用其他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根据“如何面对困难”来进行分类。乐观主义者,是指性格向着一条直线发展的人。他们勇敢面对所有困难,不会过度深刻地接受它。他们具备自信心,能轻松找到有利于人生的立场。不会提出过分的要求。对自我的评价高,是因为没有觉得自己有不足。因此,当面对人生困难时,比起那些抓住一切机会找借口、把自己当成脆弱不完整的人,会更加容易忍耐,在困境中也能坚信一切还可以重来、可以弥补。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性格心理学》)
乐观主义者,不会把问题想得太深刻,也不会逃避问题。刚刚也提到过,他们不会变得过于认真,面对难题会认真应对。其实,直视人生困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乐观主义者不会一开始就放弃。
认定自己脆弱不完整,不想面对困难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挑战困难。他们会以自己脆弱不完整作为借口,为了说服自己和他人,而选择逃避课题。
相反,认为自己有价值、自我评价高的人可以承受困难。犯错、失败时不会就此放弃,反而会尽全力去尝试。为了弥补过错而努力。这就是我们所指的认真解决课题的态度和方式。解决课题没有什么捷径,认真面对,没有什么课题是不可能的。很多人还没尝试就放弃。失败的话,从头再来就好,一味沉浸在悔恨和不甘之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有个人用电脑写了几万字的原稿,只因操作失误而毁于一旦。30秒,他呆呆地望着电脑。但是,30秒后,他还是从头开始写起了稿子。因为,再懊悔,失去的原稿是找不回来了。那么,只能鼓起勇气放弃已失去的,继续前进才是。
内村鉴三举了英国思想家、历史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的例子。他说卡莱尔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留给了后人《法国革命史》,而是在他的稿子不幸被人当成废纸烧掉时,反而更加勇敢地重新写稿子的事迹,让同样遭遇的人受到了鼓舞。要说他留给后人的遗物,比起他的著作还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生活方式。(《留给后人的最大的遗物》)
卡莱尔在得知自己花了几十年写的原稿毁于一旦时,发了十天呆。但是,他终于打起精神来,重新拿起了笔,对自己说:
“托马斯·卡莱尔,你是个蠢人。你写的《革命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宝贵的是,你战胜了这个困难,重新拿起笔创作。那才是你最伟大的地方。如果,你就这么被打倒了,那么像你这种人写的《革命史》即使真的发表了,也不会对社会有什么帮助,所以,重新写吧!”(前述著作)
乐观主义者,即使面对困难、危机,也能确信“错误是能弥补的”。阿德勒说,有的孩子很乐观,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圆满解决问题,他们的内心会慢慢形成“勇气、率直、信赖、勤勉”等特性,而这些正是“确信自己能解决课题的人所特有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类本性》)
“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们成长为有勇气、有耐心、有自信的人;要告诉他们不要因为失败就失去勇气,失败后,还可以作为新课题再次尝试。”(《儿童教育心理学》)
没有人不会失败。遇到失败,只能负起责任。愿意把自己当成是“脆弱、不完整”的人,会装出一副悲叹、反省的样子,但是这么做根本于事无补,对事态本身毫无帮助。
悲观主义
另一方面,“抓住一切机会,把自己看成是脆弱、不完整”的人,遇到这种时候,会容易丧失理性。他们要是失去了花几十年来完成的原稿,大概会就此绝望,而不做任何事吧。他们打算让这件事成为“把自己看成是脆弱、不完整的契机”,如果能重新写的话,反而会证明自己不脆弱。他们认为只要能证明自己不完整、脆弱的话,今后就不用再面对重要课题了。
“悲观主义者又是另外一种类型。他们是最难教育的。这种类型的人,因为孩提时候的经历和印象而形成了劣等感,因为经历过太大的困难,认为人生很不容易。一旦形成了这种悲观的世界观,那么在它的影响范围内,他们的眼睛只会看到人生阴影,相比乐观主义者,他们会更容易感觉到人生的艰难,从而失去勇气。”(《性格心理学》)
重要的是,并不是说碰到过什么困难,才会变成悲观主义者。即使遭遇相同事情,有的人会选择勇敢面对。应该说,这些人是为了不直面课题,才会选择成为一名悲观主义者,这个叙述应该更为准确。
当然,一开始或许有一个契机,才会像阿德勒所说的那样,形成劣等感。不过,这个契机发生后,要不要始终把视线投向“人生的阴暗面”、唉声叹气说活着好辛苦呢?这取决于每个人。
确信自己没能力解决课题的孩子,会更容易形成“悲观主义”的性格特征。阿德勒说。
“我们会看到胆小、做事畏畏缩缩、封闭自己、不信任以及其他胆小者为保护自己而表现出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类本性》)
这种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到,心中萌生“放弃”的想法,在它的驱使下,退到了距人生前线距离很远的位置,离开人生课题很远。认为自己无能的人,当然,什么都不会去做的。悲观主义者面对困难时,就是这样,毫无作为。而乐观主义者,“对所有困难都会勇敢面对”,对于眼前的苦难“不会采取过于深刻的态度”。“有自信,轻松看到有利于人生的立场”,“不会提出过分要求”。也就是说,他们认可并接受“面对课题,总会有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即使这样,乐观主义者也是在所处的状况中尽其所能,这就是和悲观主义者的区别之处。
很多人,摆脱不了“什么都做不了、一定有某种超人的存在”等想法。悲观主义者就是因为这种想法而不愿意面对人生课题。阿德勒经常对学生说。
“你们想象一下很早以前的祖先,有一次坐在树枝上,那时还有卷尾。他在想着人生好悲惨、该做些什么。其他人说,‘别想这些没用的。事态已经超越了咱们的能力范围。我们无能为力。待在树上是最好的选择。’”试想,如果这个劝告被采纳,会怎么样呢?人类大概到现在还带着卷尾在树上生活吧。实际上呢?那些选择待在树上的人,早就灭绝了。这个灭绝的过程,现在依然在进行。这是很残酷的现实。事实论,总是很残酷。因为没有下树,无疑,很多人都牺牲了。人们遭遇死亡,家庭破裂。这是因为对人生所提的问题回答错误所导致的。”(《个体心理学技术2》Die Technikder Individual psychologie II)
说无能为力,什么都不做的悲观主义者,后来怎么样了?当然是“灭绝”了。阿德勒说。
两只青蛙
阿德勒对朋友讲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两只青蛙在装有牛奶的壶旁边蹦来跳去地玩。玩得太疯,不慎掉进了牛奶壶里。其中一只,开始还摆动了一下腿,但是很快就放弃了。呱呱哭叫,什么都没做,就这样溺水而死。 ↑返回顶部↑
理想是一颗北极星
三木清这个Traeumer,一直都是高高举起理想的旗帜,认真地活着。就像旅人仗着北极星继续自己的旅程一样,只要望着“指路星”(《生活意义》),就不会迷失方向。如果看不到这颗星星,就会被眼前的事情所吸引住,只会活在瞬间。如果理想不明确,“当下”的生活方式就会变成瞬间主义。
这个理想就是为他者做贡献。什么是对他者做贡献,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过。阿德勒说,唯有为他者做贡献才是一种“善”,不过贡献并不是指很特殊的贡献。仅仅是存在本身,也能算作对他人的贡献。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还能做出贡献,就去做。只要认准了理想,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会始终在我们的视野范围内,不管做什么都不会偏离轨道。没必要和谁竞争,要活在“当下”而不是过去和未来,认真地享受人生,但是不能变得过于认真,像跳舞一样享受人生。相信自己肯定能到达某个地方,并不只是单纯地到达目的地,而是,以“为他者做贡献”为理想和目标,sachlich地享受着实现目标的整个过程。这就是阿德勒的观点。阿德勒的目的论中的目的为“善”,在设定这个目的时,不一定非得是未来。
乐观主义
人也可以用其他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根据“如何面对困难”来进行分类。乐观主义者,是指性格向着一条直线发展的人。他们勇敢面对所有困难,不会过度深刻地接受它。他们具备自信心,能轻松找到有利于人生的立场。不会提出过分的要求。对自我的评价高,是因为没有觉得自己有不足。因此,当面对人生困难时,比起那些抓住一切机会找借口、把自己当成脆弱不完整的人,会更加容易忍耐,在困境中也能坚信一切还可以重来、可以弥补。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性格心理学》)
乐观主义者,不会把问题想得太深刻,也不会逃避问题。刚刚也提到过,他们不会变得过于认真,面对难题会认真应对。其实,直视人生困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乐观主义者不会一开始就放弃。
认定自己脆弱不完整,不想面对困难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挑战困难。他们会以自己脆弱不完整作为借口,为了说服自己和他人,而选择逃避课题。
相反,认为自己有价值、自我评价高的人可以承受困难。犯错、失败时不会就此放弃,反而会尽全力去尝试。为了弥补过错而努力。这就是我们所指的认真解决课题的态度和方式。解决课题没有什么捷径,认真面对,没有什么课题是不可能的。很多人还没尝试就放弃。失败的话,从头再来就好,一味沉浸在悔恨和不甘之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有个人用电脑写了几万字的原稿,只因操作失误而毁于一旦。30秒,他呆呆地望着电脑。但是,30秒后,他还是从头开始写起了稿子。因为,再懊悔,失去的原稿是找不回来了。那么,只能鼓起勇气放弃已失去的,继续前进才是。
内村鉴三举了英国思想家、历史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的例子。他说卡莱尔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留给了后人《法国革命史》,而是在他的稿子不幸被人当成废纸烧掉时,反而更加勇敢地重新写稿子的事迹,让同样遭遇的人受到了鼓舞。要说他留给后人的遗物,比起他的著作还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生活方式。(《留给后人的最大的遗物》)
卡莱尔在得知自己花了几十年写的原稿毁于一旦时,发了十天呆。但是,他终于打起精神来,重新拿起了笔,对自己说:
“托马斯·卡莱尔,你是个蠢人。你写的《革命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宝贵的是,你战胜了这个困难,重新拿起笔创作。那才是你最伟大的地方。如果,你就这么被打倒了,那么像你这种人写的《革命史》即使真的发表了,也不会对社会有什么帮助,所以,重新写吧!”(前述著作)
乐观主义者,即使面对困难、危机,也能确信“错误是能弥补的”。阿德勒说,有的孩子很乐观,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圆满解决问题,他们的内心会慢慢形成“勇气、率直、信赖、勤勉”等特性,而这些正是“确信自己能解决课题的人所特有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类本性》)
“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们成长为有勇气、有耐心、有自信的人;要告诉他们不要因为失败就失去勇气,失败后,还可以作为新课题再次尝试。”(《儿童教育心理学》)
没有人不会失败。遇到失败,只能负起责任。愿意把自己当成是“脆弱、不完整”的人,会装出一副悲叹、反省的样子,但是这么做根本于事无补,对事态本身毫无帮助。
悲观主义
另一方面,“抓住一切机会,把自己看成是脆弱、不完整”的人,遇到这种时候,会容易丧失理性。他们要是失去了花几十年来完成的原稿,大概会就此绝望,而不做任何事吧。他们打算让这件事成为“把自己看成是脆弱、不完整的契机”,如果能重新写的话,反而会证明自己不脆弱。他们认为只要能证明自己不完整、脆弱的话,今后就不用再面对重要课题了。
“悲观主义者又是另外一种类型。他们是最难教育的。这种类型的人,因为孩提时候的经历和印象而形成了劣等感,因为经历过太大的困难,认为人生很不容易。一旦形成了这种悲观的世界观,那么在它的影响范围内,他们的眼睛只会看到人生阴影,相比乐观主义者,他们会更容易感觉到人生的艰难,从而失去勇气。”(《性格心理学》)
重要的是,并不是说碰到过什么困难,才会变成悲观主义者。即使遭遇相同事情,有的人会选择勇敢面对。应该说,这些人是为了不直面课题,才会选择成为一名悲观主义者,这个叙述应该更为准确。
当然,一开始或许有一个契机,才会像阿德勒所说的那样,形成劣等感。不过,这个契机发生后,要不要始终把视线投向“人生的阴暗面”、唉声叹气说活着好辛苦呢?这取决于每个人。
确信自己没能力解决课题的孩子,会更容易形成“悲观主义”的性格特征。阿德勒说。
“我们会看到胆小、做事畏畏缩缩、封闭自己、不信任以及其他胆小者为保护自己而表现出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类本性》)
这种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到,心中萌生“放弃”的想法,在它的驱使下,退到了距人生前线距离很远的位置,离开人生课题很远。认为自己无能的人,当然,什么都不会去做的。悲观主义者面对困难时,就是这样,毫无作为。而乐观主义者,“对所有困难都会勇敢面对”,对于眼前的苦难“不会采取过于深刻的态度”。“有自信,轻松看到有利于人生的立场”,“不会提出过分要求”。也就是说,他们认可并接受“面对课题,总会有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即使这样,乐观主义者也是在所处的状况中尽其所能,这就是和悲观主义者的区别之处。
很多人,摆脱不了“什么都做不了、一定有某种超人的存在”等想法。悲观主义者就是因为这种想法而不愿意面对人生课题。阿德勒经常对学生说。
“你们想象一下很早以前的祖先,有一次坐在树枝上,那时还有卷尾。他在想着人生好悲惨、该做些什么。其他人说,‘别想这些没用的。事态已经超越了咱们的能力范围。我们无能为力。待在树上是最好的选择。’”试想,如果这个劝告被采纳,会怎么样呢?人类大概到现在还带着卷尾在树上生活吧。实际上呢?那些选择待在树上的人,早就灭绝了。这个灭绝的过程,现在依然在进行。这是很残酷的现实。事实论,总是很残酷。因为没有下树,无疑,很多人都牺牲了。人们遭遇死亡,家庭破裂。这是因为对人生所提的问题回答错误所导致的。”(《个体心理学技术2》Die Technikder Individual psychologie II)
说无能为力,什么都不做的悲观主义者,后来怎么样了?当然是“灭绝”了。阿德勒说。
两只青蛙
阿德勒对朋友讲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两只青蛙在装有牛奶的壶旁边蹦来跳去地玩。玩得太疯,不慎掉进了牛奶壶里。其中一只,开始还摆动了一下腿,但是很快就放弃了。呱呱哭叫,什么都没做,就这样溺水而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