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三国归晋(1 / 3)
少帝曹奂咸熙二年(265)2月,太行山发生了地震。
人们议论纷纷,以为曹魏的气数这一回算是到头了。
5月,晋王司马昭立长子司马炎为王太子,几个月前司马炎已被任命为副相国(副贰相国)、抚军大将军。司马昭大约觉得自己身体出现了异样,所以加快了向儿子交班的步伐。
这一年司马昭55岁,司马炎29岁。8月的一天,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立即继晋王位,任命曹魏的司徒何曾担任晋国丞相,这时曹魏仍实行三公制,晋国是曹魏的“国中之国”,依照当年曹操当魏王时设相国的旧例,晋国设丞相一职。
司马炎指派一些心腹到少帝曹奂处游说,要曹奂学习当年汉献帝禅让的故事把皇位让给司马炎,曹奂巴不得早点儿解脱,于当年12月下诏给司马炎:“晋王,你们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盖天、四海蒙恩,上天要我把皇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
当年曹丕接受禅让,让来让去有近二十个来回,司马炎倒没有那么多的讲究,象征性地客气一下就“笑纳”了,曹奂于是从皇宫搬了出来,暂时居住于金墉城。离开时,太傅司马孚前来拜辞,拉着曹奂的手流泪不止。
当月司马炎继皇帝位,定国号为晋,后世称他为晋武帝,同时追尊晋宣王司马懿为宣皇帝,晋景王司马师为景皇帝,晋文王司马昭为文皇帝。晋武帝司马炎还下诏改年号为泰始。
泰始,如泰山般稳固的基业就从今天开始!
继蜀汉之后曹魏政权也灭亡了,这一天发生在少帝曹奂咸熙二年即265年的农历十二月,对应公历在266年的1月,曹魏建立于220年,算起来应该有四十六年。
司马炎又下诏奉魏帝曹奂为陈留王,命其迁往邺县居住,各项礼节参照当年曹魏优待汉献帝的做法执行,同样被集中在邺县居住的原曹氏诸王、公一律降为侯。从曹操到曹丕、曹叡,奋斗了几十年,皇位没了,只剩下最后一个象征性的陈留王,而司马氏一族却一夜之间诞生出一大批王来:晋武帝的叔祖父司马孚为安平王,叔父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肜为梁王、司马伦为琅邪王,弟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加上堂兄弟、堂伯父、堂叔父,司马氏一族共有二十七个人被封王。
晋武帝任命石苞为大司马、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何曾为太尉,任命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以这个身份指挥全国军队(都督中外诸军事),任命贾充为车骑将军,王沈为骠骑将军。
后世对司马炎评价较一般,原因主要出在他执政的后期,但至少在登基之初他还是很有作为的,他曾制定了五项基本国策:“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这些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休养生息、爱护百姓、发展生产,他还下诏释放奴婢,把他们组织起来代替士兵军屯,同时整治军队贪腐、要求百官廉洁、减少赋役课丁、推崇节俭等。
由于政策得力,司马炎在位的前期晋朝国力大增,农业生产上升,国家赋税充裕,人口增加,司马炎后来有个年号叫太康,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太康盛世”。
在内政上司马炎也有一套,他总结前代治政的得失,在中央不断加强尚书台的建设,在尚书台内设置了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度支、屯田六个部,以后又改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等部,让他们分别执掌三十五个曹,部里设尚书,曹里设郎中,各有职守,掌握各项实权,九卿及地方官员均奉尚书台之命行事,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大司马、大将军被称为“八公”,却渐渐成为尊崇虚衔,司马炎通过掌握尚书台直接控制着权力。
除尚书台外还加强了中书台和门下省的建设,中书台掌管诏令、文书的撰定,负责参议政事,地位较之前有很大提高;门下省是在原侍中、散骑常侍等顾问类职务基础上设置的,负责向皇帝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考,同时获得审查尚书台文案的职权。上面这三个部门逐渐发展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日后“三省六部制”的基础。
登基的第三年即泰始三年(267),司马炎下诏颁布了一份经过多年编定而完成的法律,后世称《泰始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分为20篇、620条,涉及刑名、盗律、贼律、诈伪、请赇、告劾、捕律、系讯、断狱、杂律、户律、擅兴、毁亡、卫宫、水火、厩律、关市、违制以及诸侯律等各方面,与前代律令相比,其刑罚部分均有所减轻,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蜀汉虽然灭亡了,司马炎并没有藐视原来的蜀汉官员,而是从他们中间选拔出一批人继续在晋朝为官,如曾在蜀汉任职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入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郡太守、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这种稳定官吏队伍的措施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过渡。
所以晋朝取代曹魏后国力不断上升,统治更加稳固。
而在长江的对岸孙吴却日益走着下坡路,孙皓继位后虽然也有要干一番大事的雄心,继位之初也展现了一定的志向和才干,但随着权力得到巩固,其荒淫、残暴的一面逐步暴露了出来。
孙皓最恨别人看自己,有人敢看他几眼或者在他面前乱说话都会被定罪,他的后宫有几千人,如果哪个姬妾让他瞧着不顺眼,就马上杀掉扔进水中,杀人的花样更多,有剥面皮、挖眼睛、砍双脚等,中书台的长官贺邵向他进谏,本应受到表扬,反而被他命人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
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孙吴方面到处流传着一个预言,说孙吴即将灭亡,军队会从南方发起进攻,灭亡吴国的人姓公孙,孙皓大为紧张,命令把姓公孙的人都找出来,从大臣到士卒一个不放过,全部流放到交州。
看到这种情况,羊祜、杜预等人认为孙皓腐化透顶,孙吴已上下完全离心,建议出兵伐吴。这一年的12月,司马炎命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等分为六路伐吴,总兵力在20万以上,其中五路大军分从长江北岸的不同地点一齐向孙吴进攻,另一路由益州、巴东沿长江东下发起进攻。
尽管孙吴国力已衰,但这场战役仍打得相当激烈。吴军在巫峡钉下大量锋利的铁锥以阻挡晋军的战船,被攻破后又在长江的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则用火烧的办法再将铁链烧断。
这场战役进行了四个多月,晋武帝咸宁六年(280)3月,龙骧将军王濬率领的这一路率先攻至建业城下,走投无路的孙皓听从臣下的建议,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上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并带上棺材,之后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到王濬军营前请降。
至此,三国中的最后一个政权也灭亡了,从孙权建国到孙皓投降,一共经历了五十一年。据史料记载,孙吴灭国时共有53万户、230万人,官吏32000人、军队23万人、后宫5000余人。
孙皓投降后被司马炎封为归命侯,于四年后去世。
早在孙吴灭亡的八年前,蜀汉最后一位皇帝刘禅已经去世。
如果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算起,到晋武帝咸宁六年(280)三国归晋,历史差不多走过了100年。
对中国人来讲,这充满离乱与痛苦的一个世纪也太漫长了……
而现在,终于结束了! ↑返回顶部↑
人们议论纷纷,以为曹魏的气数这一回算是到头了。
5月,晋王司马昭立长子司马炎为王太子,几个月前司马炎已被任命为副相国(副贰相国)、抚军大将军。司马昭大约觉得自己身体出现了异样,所以加快了向儿子交班的步伐。
这一年司马昭55岁,司马炎29岁。8月的一天,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立即继晋王位,任命曹魏的司徒何曾担任晋国丞相,这时曹魏仍实行三公制,晋国是曹魏的“国中之国”,依照当年曹操当魏王时设相国的旧例,晋国设丞相一职。
司马炎指派一些心腹到少帝曹奂处游说,要曹奂学习当年汉献帝禅让的故事把皇位让给司马炎,曹奂巴不得早点儿解脱,于当年12月下诏给司马炎:“晋王,你们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盖天、四海蒙恩,上天要我把皇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
当年曹丕接受禅让,让来让去有近二十个来回,司马炎倒没有那么多的讲究,象征性地客气一下就“笑纳”了,曹奂于是从皇宫搬了出来,暂时居住于金墉城。离开时,太傅司马孚前来拜辞,拉着曹奂的手流泪不止。
当月司马炎继皇帝位,定国号为晋,后世称他为晋武帝,同时追尊晋宣王司马懿为宣皇帝,晋景王司马师为景皇帝,晋文王司马昭为文皇帝。晋武帝司马炎还下诏改年号为泰始。
泰始,如泰山般稳固的基业就从今天开始!
继蜀汉之后曹魏政权也灭亡了,这一天发生在少帝曹奂咸熙二年即265年的农历十二月,对应公历在266年的1月,曹魏建立于220年,算起来应该有四十六年。
司马炎又下诏奉魏帝曹奂为陈留王,命其迁往邺县居住,各项礼节参照当年曹魏优待汉献帝的做法执行,同样被集中在邺县居住的原曹氏诸王、公一律降为侯。从曹操到曹丕、曹叡,奋斗了几十年,皇位没了,只剩下最后一个象征性的陈留王,而司马氏一族却一夜之间诞生出一大批王来:晋武帝的叔祖父司马孚为安平王,叔父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肜为梁王、司马伦为琅邪王,弟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加上堂兄弟、堂伯父、堂叔父,司马氏一族共有二十七个人被封王。
晋武帝任命石苞为大司马、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何曾为太尉,任命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以这个身份指挥全国军队(都督中外诸军事),任命贾充为车骑将军,王沈为骠骑将军。
后世对司马炎评价较一般,原因主要出在他执政的后期,但至少在登基之初他还是很有作为的,他曾制定了五项基本国策:“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这些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休养生息、爱护百姓、发展生产,他还下诏释放奴婢,把他们组织起来代替士兵军屯,同时整治军队贪腐、要求百官廉洁、减少赋役课丁、推崇节俭等。
由于政策得力,司马炎在位的前期晋朝国力大增,农业生产上升,国家赋税充裕,人口增加,司马炎后来有个年号叫太康,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太康盛世”。
在内政上司马炎也有一套,他总结前代治政的得失,在中央不断加强尚书台的建设,在尚书台内设置了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度支、屯田六个部,以后又改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等部,让他们分别执掌三十五个曹,部里设尚书,曹里设郎中,各有职守,掌握各项实权,九卿及地方官员均奉尚书台之命行事,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大司马、大将军被称为“八公”,却渐渐成为尊崇虚衔,司马炎通过掌握尚书台直接控制着权力。
除尚书台外还加强了中书台和门下省的建设,中书台掌管诏令、文书的撰定,负责参议政事,地位较之前有很大提高;门下省是在原侍中、散骑常侍等顾问类职务基础上设置的,负责向皇帝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考,同时获得审查尚书台文案的职权。上面这三个部门逐渐发展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日后“三省六部制”的基础。
登基的第三年即泰始三年(267),司马炎下诏颁布了一份经过多年编定而完成的法律,后世称《泰始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分为20篇、620条,涉及刑名、盗律、贼律、诈伪、请赇、告劾、捕律、系讯、断狱、杂律、户律、擅兴、毁亡、卫宫、水火、厩律、关市、违制以及诸侯律等各方面,与前代律令相比,其刑罚部分均有所减轻,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蜀汉虽然灭亡了,司马炎并没有藐视原来的蜀汉官员,而是从他们中间选拔出一批人继续在晋朝为官,如曾在蜀汉任职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入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郡太守、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这种稳定官吏队伍的措施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过渡。
所以晋朝取代曹魏后国力不断上升,统治更加稳固。
而在长江的对岸孙吴却日益走着下坡路,孙皓继位后虽然也有要干一番大事的雄心,继位之初也展现了一定的志向和才干,但随着权力得到巩固,其荒淫、残暴的一面逐步暴露了出来。
孙皓最恨别人看自己,有人敢看他几眼或者在他面前乱说话都会被定罪,他的后宫有几千人,如果哪个姬妾让他瞧着不顺眼,就马上杀掉扔进水中,杀人的花样更多,有剥面皮、挖眼睛、砍双脚等,中书台的长官贺邵向他进谏,本应受到表扬,反而被他命人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
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孙吴方面到处流传着一个预言,说孙吴即将灭亡,军队会从南方发起进攻,灭亡吴国的人姓公孙,孙皓大为紧张,命令把姓公孙的人都找出来,从大臣到士卒一个不放过,全部流放到交州。
看到这种情况,羊祜、杜预等人认为孙皓腐化透顶,孙吴已上下完全离心,建议出兵伐吴。这一年的12月,司马炎命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等分为六路伐吴,总兵力在20万以上,其中五路大军分从长江北岸的不同地点一齐向孙吴进攻,另一路由益州、巴东沿长江东下发起进攻。
尽管孙吴国力已衰,但这场战役仍打得相当激烈。吴军在巫峡钉下大量锋利的铁锥以阻挡晋军的战船,被攻破后又在长江的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则用火烧的办法再将铁链烧断。
这场战役进行了四个多月,晋武帝咸宁六年(280)3月,龙骧将军王濬率领的这一路率先攻至建业城下,走投无路的孙皓听从臣下的建议,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上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并带上棺材,之后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到王濬军营前请降。
至此,三国中的最后一个政权也灭亡了,从孙权建国到孙皓投降,一共经历了五十一年。据史料记载,孙吴灭国时共有53万户、230万人,官吏32000人、军队23万人、后宫5000余人。
孙皓投降后被司马炎封为归命侯,于四年后去世。
早在孙吴灭亡的八年前,蜀汉最后一位皇帝刘禅已经去世。
如果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算起,到晋武帝咸宁六年(280)三国归晋,历史差不多走过了100年。
对中国人来讲,这充满离乱与痛苦的一个世纪也太漫长了……
而现在,终于结束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