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追寻(2 / 3)
倘若自己不是生在皇家,倘若不是为了皇位之争,二人本可以平安相守;一次次死里逃生,莫不是因为自己的身份、为了这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最后,终于害死了她。
荣冬默然不语。回想起二人初识时的无忧无虑,想起二人抓蟋蟀斗鹌鹑时的拍手欢呼,心中感慨。究竟生在帝王之家,是幸,还是不幸?
海寿忽然一声惊呼,铜缸下的汉王竟然站了起来,摇摇晃晃,冲向朱瞻基。朱瞻基冷哼一声,正欲迎上,荣冬海寿已经双双挡在皇帝身前,奋力压倒了铜缸!汉王在缸里拳打脚踢,“咚咚咚”响声不绝。
朱瞻基泪痕未干,听着这咚咚之声,想到东宫二十几年的焦虑惶恐、想到枉死的解缙、想到杨溥黄淮十几年的冤狱,都是这二叔,为了夺嫡的非分之想,惹出多少祸事!害死了多少无辜!甚至父皇朱高炽,若不是多年的夺位之争,又何至于得上“阴症”、何至于服食丹药而亡?而自己一念之仁,竟使得瑈璇又死于他之手!还白白搭上了荣夏!
想起那汩汩流血的血洞,想起那把插在胸口的大剪刀,还有血泊中瑈璇苍白的面容,荣夏双目圆睁的人头,朱瞻基爆喝一声:“架上干柴,点火!”
火光熊熊,铜缸的黄色渐渐发红,“咚咚咚”之声渐渐弱了下去,含糊不清的似乎说话叫喊的嗡嗡之声也慢慢消失。汉王,这个谋权篡位二十多年的阴谋家,终于灰飞烟灭。
朱瞻基望着火光,心中空空落落。皇祖父,对不起!孙儿尽了力,仍然不得不骨肉相残。父皇,对不起!儿子不是不想仁厚,可是却连心爱的伴侣都无辜送命!朱瞻基忽然觉得脸上冰凉,抬手抹了一抹,不知何时已经满面泪水。可不可以,从头来过,只要、她能活下来?
如果皇位和瑈璇之间一定要选一个,我情愿选瑈璇!老天、你如何忘了我的誓言、为什么不能成全我这卑微的心愿!
春去秋来,日子总要继续。消除了对孙巧的最后一点疑问,朱瞻基开始客观地看待这位贵妃。她懂事勤快识大体,最关键的、与朱祁镇极好。终于有一天,张太后淡淡说起:“皇后之位,可不能久空,后宫无主不行。”朱瞻基颔首默认,孙巧成为宣德帝的皇后。
当年挑选太孙妃之时,沈监正奏曰朱瞻基的正妻当在济河之间。孙巧虽然出生在河南永城,祖籍却是山东邹平、正在济河正中。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永乐大帝的圣意、宣德皇帝的爱情,终究都没能强得过天意。
这位孙皇后,在朱祁镇登基之后成为孙太后,当即终止了朝鲜向大明后宫进贡秀女的陈规陋习,又废除了一系列后宫中的奢靡浪费,肃整了大明宫廷。比如宫中盛行的青花蛐蛐罐、全部都扔出了皇宫禁止再玩,所以如今的御制蛐蛐罐,反而是在景德镇生产之地找到的。
而之后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御驾亲征的正统皇帝朱祁镇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皇帝被俘。大明群龙无首陷入空前的政治危机、群臣慌作一团之时,孙太后挺身而出,镇定地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立朱祁钰为摄政王监国、支持于谦的北京保卫战。之后又在受到瓦剌的一再要胁之时,干脆立朱祁钰为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摆脱了瓦剌的控制,解决了军事与政治的双重危机,力挽狂澜。
在景泰皇帝朱祁钰软禁朱祁镇、甚至废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的七年间,孙太后为了大明朝政的稳定隐忍后宫、一言不发。
而当朱见济病死,朱祁钰病入膏肓却拒绝让朱见深复太子位,大明天下眼见又要陷入国无储君的动荡危机之时,孙太后再次果断出手,发动“夺门之变”,再度将朱祁镇推上皇位成为天顺皇帝、又一次稳定了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廷。
孙皇后在大明后宫生活五十几年,历经六朝,终成为一位传奇皇后和皇太后,名垂青史。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北京城中层冰积雪到处张灯结彩,不时有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正是普天同庆的佳节。皇宫中也是披红挂绿、一片喜庆。
朱瞻基缓步踱过回廊,禁不住地一阵猛咳,拉了拉身上的鹤羽大氅。海寿劝道:“陛下,回宫吧?这天儿太冷。”朱瞻基摇摇头:“没事。朕就随意走一走。”
转过一片假山,侧首四间大瓦房,正是内书堂。海寿暗暗摇头,瑈璇在此做先生时皇帝就常常来此听墙角,这些年走着走着就走到这里,远远地听着里面的读书声、一动不动地出神。可是这大过年的,哪里还有人上课?
海寿不敢拦阻,跟着皇帝往内书堂走去,金砖地上积雪扫了又积,靴子踩在上面,嘎吱嘎吱地作响。
出乎意料,自内书堂传来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语声清脆,像是几个小内侍。接着一个稚嫩的声音:“错了!错了!这个‘行’字怎么又读错了!手伸过来!”竟是朱祁镇的声音。接着“啪!啪!啪!”几下击打手心的声音,小内侍“哎呦哎呦”叫着。居然打得颇重。
朱瞻基含笑立至窗下,透过明瓦窗户望进去,朱祁镇正立在前中案前,满脸严肃,手持戒尺,煞有介事地象是个小先生的模样。屋中坐着五六个小内侍,捧着书本,案上搁着笔墨,自然是学生了。真正的先生王振,远远负手站在屋角,静静看着。
朱祁镇又道:“跟我接着念!‘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这都是学过的,有哪个字不会吗?”正在神气活现,一瞥眼、看见窗外的朱瞻基,登时满脸喜色:“父皇!”飞奔了出来,张开双臂扑进父亲怀中。
朱瞻基抱起儿子,轻轻拭去他小脸上的墨汁,柔声问道:“怎么想起来做先生?”朱祁镇睁着大眼睛:“父皇常说姆妈是先生,孩儿便想学一学。”拉着父亲的衣襟问:“父皇!姆妈是在南京对吧?南京远吗?和北京不一样吗?”
朱瞻基怔了怔,仰首望天。冬日的晴空碧蓝如洗,清冷的北风卷过缕缕白云,白脚鹰正盘旋在空中、似乎也在苦苦追寻。朱瞻基喃喃地道:“对!姆妈在南京。那里有一条美丽的河流,叫秦淮河,河畔有孔庙、有学宫、有贡院……”
朱祁镇转着乌溜溜的眼珠道:“父皇!孩儿昨晚看到姆妈了!皇祖母说孩儿是做梦,可是孩儿真的见到了!”见朱瞻基愣神,嘟着小嘴接着道:“姆妈教孩儿背了这首‘鹿鸣’呢!”
王振不知何时跟了出来,恭恭敬敬地道:“真是不可思议,太子今天忽然就会了‘鹿鸣’,而且思文翩翩、作文作赋都是一挥而就犹如三峡倒流,实在令小的叹服。”说着举起一张白麻纸。
朱瞻基只瞥了一眼,就再也转不开目光。这满篇欧体楷书,瘦硬方正如临碑,正是瑈璇惯用的字迹。朱瞻基自十八岁便看得熟悉,一笔一画也如碑刻深深驻在心中、任悠悠时光冲刷也难以抹平。朱瞻基凝视着,双目中不知不觉水雾弥漫,望出去模糊一片。
“对吧?这也是姆妈教孩儿的!” 朱祁镇得意万分:“姆妈还说,她在等父皇,就要能见到了呢!”
“等,父皇?”朱瞻基下意识地重复,声音沙哑。 ↑返回顶部↑
荣冬默然不语。回想起二人初识时的无忧无虑,想起二人抓蟋蟀斗鹌鹑时的拍手欢呼,心中感慨。究竟生在帝王之家,是幸,还是不幸?
海寿忽然一声惊呼,铜缸下的汉王竟然站了起来,摇摇晃晃,冲向朱瞻基。朱瞻基冷哼一声,正欲迎上,荣冬海寿已经双双挡在皇帝身前,奋力压倒了铜缸!汉王在缸里拳打脚踢,“咚咚咚”响声不绝。
朱瞻基泪痕未干,听着这咚咚之声,想到东宫二十几年的焦虑惶恐、想到枉死的解缙、想到杨溥黄淮十几年的冤狱,都是这二叔,为了夺嫡的非分之想,惹出多少祸事!害死了多少无辜!甚至父皇朱高炽,若不是多年的夺位之争,又何至于得上“阴症”、何至于服食丹药而亡?而自己一念之仁,竟使得瑈璇又死于他之手!还白白搭上了荣夏!
想起那汩汩流血的血洞,想起那把插在胸口的大剪刀,还有血泊中瑈璇苍白的面容,荣夏双目圆睁的人头,朱瞻基爆喝一声:“架上干柴,点火!”
火光熊熊,铜缸的黄色渐渐发红,“咚咚咚”之声渐渐弱了下去,含糊不清的似乎说话叫喊的嗡嗡之声也慢慢消失。汉王,这个谋权篡位二十多年的阴谋家,终于灰飞烟灭。
朱瞻基望着火光,心中空空落落。皇祖父,对不起!孙儿尽了力,仍然不得不骨肉相残。父皇,对不起!儿子不是不想仁厚,可是却连心爱的伴侣都无辜送命!朱瞻基忽然觉得脸上冰凉,抬手抹了一抹,不知何时已经满面泪水。可不可以,从头来过,只要、她能活下来?
如果皇位和瑈璇之间一定要选一个,我情愿选瑈璇!老天、你如何忘了我的誓言、为什么不能成全我这卑微的心愿!
春去秋来,日子总要继续。消除了对孙巧的最后一点疑问,朱瞻基开始客观地看待这位贵妃。她懂事勤快识大体,最关键的、与朱祁镇极好。终于有一天,张太后淡淡说起:“皇后之位,可不能久空,后宫无主不行。”朱瞻基颔首默认,孙巧成为宣德帝的皇后。
当年挑选太孙妃之时,沈监正奏曰朱瞻基的正妻当在济河之间。孙巧虽然出生在河南永城,祖籍却是山东邹平、正在济河正中。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永乐大帝的圣意、宣德皇帝的爱情,终究都没能强得过天意。
这位孙皇后,在朱祁镇登基之后成为孙太后,当即终止了朝鲜向大明后宫进贡秀女的陈规陋习,又废除了一系列后宫中的奢靡浪费,肃整了大明宫廷。比如宫中盛行的青花蛐蛐罐、全部都扔出了皇宫禁止再玩,所以如今的御制蛐蛐罐,反而是在景德镇生产之地找到的。
而之后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御驾亲征的正统皇帝朱祁镇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皇帝被俘。大明群龙无首陷入空前的政治危机、群臣慌作一团之时,孙太后挺身而出,镇定地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立朱祁钰为摄政王监国、支持于谦的北京保卫战。之后又在受到瓦剌的一再要胁之时,干脆立朱祁钰为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摆脱了瓦剌的控制,解决了军事与政治的双重危机,力挽狂澜。
在景泰皇帝朱祁钰软禁朱祁镇、甚至废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的七年间,孙太后为了大明朝政的稳定隐忍后宫、一言不发。
而当朱见济病死,朱祁钰病入膏肓却拒绝让朱见深复太子位,大明天下眼见又要陷入国无储君的动荡危机之时,孙太后再次果断出手,发动“夺门之变”,再度将朱祁镇推上皇位成为天顺皇帝、又一次稳定了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廷。
孙皇后在大明后宫生活五十几年,历经六朝,终成为一位传奇皇后和皇太后,名垂青史。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北京城中层冰积雪到处张灯结彩,不时有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正是普天同庆的佳节。皇宫中也是披红挂绿、一片喜庆。
朱瞻基缓步踱过回廊,禁不住地一阵猛咳,拉了拉身上的鹤羽大氅。海寿劝道:“陛下,回宫吧?这天儿太冷。”朱瞻基摇摇头:“没事。朕就随意走一走。”
转过一片假山,侧首四间大瓦房,正是内书堂。海寿暗暗摇头,瑈璇在此做先生时皇帝就常常来此听墙角,这些年走着走着就走到这里,远远地听着里面的读书声、一动不动地出神。可是这大过年的,哪里还有人上课?
海寿不敢拦阻,跟着皇帝往内书堂走去,金砖地上积雪扫了又积,靴子踩在上面,嘎吱嘎吱地作响。
出乎意料,自内书堂传来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语声清脆,像是几个小内侍。接着一个稚嫩的声音:“错了!错了!这个‘行’字怎么又读错了!手伸过来!”竟是朱祁镇的声音。接着“啪!啪!啪!”几下击打手心的声音,小内侍“哎呦哎呦”叫着。居然打得颇重。
朱瞻基含笑立至窗下,透过明瓦窗户望进去,朱祁镇正立在前中案前,满脸严肃,手持戒尺,煞有介事地象是个小先生的模样。屋中坐着五六个小内侍,捧着书本,案上搁着笔墨,自然是学生了。真正的先生王振,远远负手站在屋角,静静看着。
朱祁镇又道:“跟我接着念!‘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这都是学过的,有哪个字不会吗?”正在神气活现,一瞥眼、看见窗外的朱瞻基,登时满脸喜色:“父皇!”飞奔了出来,张开双臂扑进父亲怀中。
朱瞻基抱起儿子,轻轻拭去他小脸上的墨汁,柔声问道:“怎么想起来做先生?”朱祁镇睁着大眼睛:“父皇常说姆妈是先生,孩儿便想学一学。”拉着父亲的衣襟问:“父皇!姆妈是在南京对吧?南京远吗?和北京不一样吗?”
朱瞻基怔了怔,仰首望天。冬日的晴空碧蓝如洗,清冷的北风卷过缕缕白云,白脚鹰正盘旋在空中、似乎也在苦苦追寻。朱瞻基喃喃地道:“对!姆妈在南京。那里有一条美丽的河流,叫秦淮河,河畔有孔庙、有学宫、有贡院……”
朱祁镇转着乌溜溜的眼珠道:“父皇!孩儿昨晚看到姆妈了!皇祖母说孩儿是做梦,可是孩儿真的见到了!”见朱瞻基愣神,嘟着小嘴接着道:“姆妈教孩儿背了这首‘鹿鸣’呢!”
王振不知何时跟了出来,恭恭敬敬地道:“真是不可思议,太子今天忽然就会了‘鹿鸣’,而且思文翩翩、作文作赋都是一挥而就犹如三峡倒流,实在令小的叹服。”说着举起一张白麻纸。
朱瞻基只瞥了一眼,就再也转不开目光。这满篇欧体楷书,瘦硬方正如临碑,正是瑈璇惯用的字迹。朱瞻基自十八岁便看得熟悉,一笔一画也如碑刻深深驻在心中、任悠悠时光冲刷也难以抹平。朱瞻基凝视着,双目中不知不觉水雾弥漫,望出去模糊一片。
“对吧?这也是姆妈教孩儿的!” 朱祁镇得意万分:“姆妈还说,她在等父皇,就要能见到了呢!”
“等,父皇?”朱瞻基下意识地重复,声音沙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