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关键问题和致命问题(1 / 2)
这个问题,其实颜如舜是反复诘问过自己很长时间的。
她在教育界的经历不算长,但是比较丰富,可以说观察到社会的一个纵剖面,也算是见多识广,小有心得。
正常入学的孩子不用多说,而敢于另辟蹊径的少数派或多或少都有这么一些特点:
一是对教育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的。这种想法不仅仅是一般人对体制内教育的失望和批判,他们的心里还有一套自认为更有前途、更有希望的方式方法,比如学堂教育、在家上学,或者是在艺体或其他专业有明确晋升发展路线的等等。
二是家庭有让孩子去尝试的底气。最典型的就是二代家庭,比如:富二代不怕实验失败,反正他们有的是备用方案,大不了请私教在家突击教学,最后去国外镀金;比如:艺二代大多也不怕,因为行业内的人脉资源摆在那里,只要孩子不是个蠢的,从小浸染之下,混口饭吃简直不要太容易。如果新的路子走得通就走,走不通就走父母铺好的路子,所以心头半点不忙慌。
当然也有人并没有这么强大的底气,但是对自己怀有强大的自信心,有那个勇气带着孩子去闯一闯教育界的剑门关。
她也思考过自己的情况:想法自己是有的。家庭底气勉强也算有,但是情形相对尴尬——就他们家的家庭资产而言,肯定算不得富二代。而科二代绝对是所有二代中难度等级最高的一个,其他任何二代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坐享或接管父辈的人脉资源,但是科二代却不行,因为搞科研没法单凭人脉资源吃饭,首先自身得竖得起来,否则后面的“0”再多,也是一个词:滚蛋!
所以,越是了解,她就越是谨慎。
“在家上学”的优势很明显,她也算在一定程度上践行过在家上学,简简在这个年龄能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也算是一个标志性的成绩。
但是,教育是一场马拉松,不能因为早期的领跑就自鸣得意。
她在“在家上学”群潜伏学习了三年,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家庭。
有半途出来在家上学,结果发现效果不好又回到学校的;有一开始就想清楚要怎么做,坚持得也很好,顺顺当当一直走到今天的;有做得磕磕绊绊,但是自觉比学校效果好的;有计划好哪个阶段在家上学,哪个阶段回到学校参与中考或者高考的;也有一头扎进来,发现情况跟自己想的不一样,不断调整不断更改计划,不知道能不能走出一条路子的……
总之,群里氛围开明,大家经常畅所欲言,互相学习,也有时候争论得头破血流……颇有些蔡元培时代“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味道。
在这些日常讨论中,颜如舜大概了解了每个人是因为什么原因走上这条小路,目标是什么,准备怎么走,走到哪个环节了,效果如何等等。
而纵观人来人去,最终每个人都要回到一个基本问题上:家长要百分百为孩子的教育负责,而你负得起吗?
再往深了问:万一失败了,你能不能承受得起后果?
大部分家庭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进入学校,让老师承担大部分教育责任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多数另辟蹊径的学生都是二代出身的原因。
颜如舜其实也无法信心百倍的对以上问题做出肯定的答复。
但是,她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简简现在年龄还小。
按照体制内教育,正常的启蒙年龄是6-7岁,而简简才3岁多一点呢。在小学之前,她完全可以放心大胆的,来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
成当然好,败亦不怕。
因此,她才有十足十的底气站在双方父母面前,跟他们争取这一次机会:“首先,我要说,幼儿园不是从来就有的!
“从1816年英国空想主义教育家欧文创办第一所‘新兰纳克幼儿学校’开始,到现在也不过才200年多一点而已。中国有记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里,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接受过幼儿园的教育,完全是在家庭教育中奠定基础,最后成功走向社会的。所以,上不上幼儿园其实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这个开场白的效果很好,全家人都安静下来,凝眉静听。
有一瞬间,颜如舜几乎以为自己又回到了H通信,进行着日常的PPT工作汇报。
尽管已经是三年之前的事情了,但那个自信从容的职业女性似乎并没有从她的身上走开。
她忽然很庆幸,即使全职以后,自己也没有失去人生目标,没有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以,依然保有着那股挺拔的精气神。
一时间,她信心倍增,背脊挺得更直了,气场也更足了:“我们再来分析幼儿园在现代社会的功能:第一是托儿,为父母上班免去后顾之忧,所以在我小时候,很多幼儿园叫做托儿所;第二是让孩子培养一个社会起码标准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为正式入学做准备;第三是多多少少学一点基础常识和知识,有很好,没有也无所谓。
“所以,客观的说,幼儿园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连起码标准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教育都无法完成的家庭来说也是必要的,但是对于我们家却未必。”
手机震动了几次,辛微扬打开看了看,不动声色地挂断,继续用欣赏的眼神看着自家老婆。 ↑返回顶部↑
她在教育界的经历不算长,但是比较丰富,可以说观察到社会的一个纵剖面,也算是见多识广,小有心得。
正常入学的孩子不用多说,而敢于另辟蹊径的少数派或多或少都有这么一些特点:
一是对教育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的。这种想法不仅仅是一般人对体制内教育的失望和批判,他们的心里还有一套自认为更有前途、更有希望的方式方法,比如学堂教育、在家上学,或者是在艺体或其他专业有明确晋升发展路线的等等。
二是家庭有让孩子去尝试的底气。最典型的就是二代家庭,比如:富二代不怕实验失败,反正他们有的是备用方案,大不了请私教在家突击教学,最后去国外镀金;比如:艺二代大多也不怕,因为行业内的人脉资源摆在那里,只要孩子不是个蠢的,从小浸染之下,混口饭吃简直不要太容易。如果新的路子走得通就走,走不通就走父母铺好的路子,所以心头半点不忙慌。
当然也有人并没有这么强大的底气,但是对自己怀有强大的自信心,有那个勇气带着孩子去闯一闯教育界的剑门关。
她也思考过自己的情况:想法自己是有的。家庭底气勉强也算有,但是情形相对尴尬——就他们家的家庭资产而言,肯定算不得富二代。而科二代绝对是所有二代中难度等级最高的一个,其他任何二代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坐享或接管父辈的人脉资源,但是科二代却不行,因为搞科研没法单凭人脉资源吃饭,首先自身得竖得起来,否则后面的“0”再多,也是一个词:滚蛋!
所以,越是了解,她就越是谨慎。
“在家上学”的优势很明显,她也算在一定程度上践行过在家上学,简简在这个年龄能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也算是一个标志性的成绩。
但是,教育是一场马拉松,不能因为早期的领跑就自鸣得意。
她在“在家上学”群潜伏学习了三年,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家庭。
有半途出来在家上学,结果发现效果不好又回到学校的;有一开始就想清楚要怎么做,坚持得也很好,顺顺当当一直走到今天的;有做得磕磕绊绊,但是自觉比学校效果好的;有计划好哪个阶段在家上学,哪个阶段回到学校参与中考或者高考的;也有一头扎进来,发现情况跟自己想的不一样,不断调整不断更改计划,不知道能不能走出一条路子的……
总之,群里氛围开明,大家经常畅所欲言,互相学习,也有时候争论得头破血流……颇有些蔡元培时代“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味道。
在这些日常讨论中,颜如舜大概了解了每个人是因为什么原因走上这条小路,目标是什么,准备怎么走,走到哪个环节了,效果如何等等。
而纵观人来人去,最终每个人都要回到一个基本问题上:家长要百分百为孩子的教育负责,而你负得起吗?
再往深了问:万一失败了,你能不能承受得起后果?
大部分家庭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进入学校,让老师承担大部分教育责任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多数另辟蹊径的学生都是二代出身的原因。
颜如舜其实也无法信心百倍的对以上问题做出肯定的答复。
但是,她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简简现在年龄还小。
按照体制内教育,正常的启蒙年龄是6-7岁,而简简才3岁多一点呢。在小学之前,她完全可以放心大胆的,来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
成当然好,败亦不怕。
因此,她才有十足十的底气站在双方父母面前,跟他们争取这一次机会:“首先,我要说,幼儿园不是从来就有的!
“从1816年英国空想主义教育家欧文创办第一所‘新兰纳克幼儿学校’开始,到现在也不过才200年多一点而已。中国有记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里,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接受过幼儿园的教育,完全是在家庭教育中奠定基础,最后成功走向社会的。所以,上不上幼儿园其实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这个开场白的效果很好,全家人都安静下来,凝眉静听。
有一瞬间,颜如舜几乎以为自己又回到了H通信,进行着日常的PPT工作汇报。
尽管已经是三年之前的事情了,但那个自信从容的职业女性似乎并没有从她的身上走开。
她忽然很庆幸,即使全职以后,自己也没有失去人生目标,没有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以,依然保有着那股挺拔的精气神。
一时间,她信心倍增,背脊挺得更直了,气场也更足了:“我们再来分析幼儿园在现代社会的功能:第一是托儿,为父母上班免去后顾之忧,所以在我小时候,很多幼儿园叫做托儿所;第二是让孩子培养一个社会起码标准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为正式入学做准备;第三是多多少少学一点基础常识和知识,有很好,没有也无所谓。
“所以,客观的说,幼儿园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连起码标准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教育都无法完成的家庭来说也是必要的,但是对于我们家却未必。”
手机震动了几次,辛微扬打开看了看,不动声色地挂断,继续用欣赏的眼神看着自家老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