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的苦与甜,都无须拒绝(1 / 2)
刚开始从事理发行业的时候,客人时常投诉我手重:洗头的时候不小心弄疼客人的耳朵,围毛巾的时候不小心弄疼客人的脖子。因此,我练习了三个月洗头,连拿剪子的希望都没有。
因为没有那么多活儿,我也就时常偶遇隔壁文具店的老板老潘。
老潘四十多岁,老婆早逝,他一个人带着孩子。他使劲儿卖货一个月也就赚个两三千,老婆生病欠亲戚的钱还没还完,每当孩子要交学费的时候,老潘抽烟就抽得格外凶。
“孩子又要交钱了?”
“一年到头什么课本费、学杂费就算了,这次学校组织春游,又要额外交午餐费。我一天才赚三十块钱。”
只要我开一个话头,老潘就会滔滔不绝地说下去。理发店特有的染发剂味道、吱呀吱呀的电扇声和老潘絮絮叨叨的声音,共同组合成那个夏天特有的记忆。
有个叫燕子的年轻姑娘,时常光顾老潘的店。燕子姓杨,是附近一所小学的老师,经常需要采购一些文具,作为奖品发给学生。但谁都看得出来,燕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她总是会多看老潘几眼,也会跟老潘温柔地说几句话。
每当有人拿他们俩打趣时,燕子就一边笑一边用亮晶晶的大眼睛看着老潘,而老潘则笑着否认。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你真不知道杨老师看上你了?”
老潘露出无奈的笑,说:“我配不上她。像她这样的姑娘,能找到更好的人,而不是我这种四十岁还带着孩子的光棍儿。”
忘了说,老潘除了嘴能说,长得还有点儿帅。可就算燕子再有心,老潘没这个意思也没用。
就在我们都觉得燕子要铩羽而归时,剧情突然峰回路转——当看到燕子像老板娘一样坐在老潘的桌子后面收钱的时候,我们都有点儿反应不过来。
有了燕子的老潘,也开始有点儿不一样了,少了一点儿以前那种破罐子破摔的劲儿,多了一点儿温柔和腼腆。他总是用温柔、包容但有点儿悲伤的眼神看着燕子。
我并不清楚老潘的悲伤由何而来,当时的我有点儿旁观者的悠然。只是有那么一次,我问老潘:“什么时候办事儿(结婚)?”
老潘不说话,只是抿着嘴,苦涩地笑笑。那时我还没听说过“墨菲定律”——如果一件事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一个平常的下午,燕子的妈妈来了,她坐在小文具店门口的小板凳上,呜呜哭了半天。再开明的父母知道自己乖巧温顺、条件优越的女儿,要嫁给一个带着孩子的光棍儿,都难免迟疑,更何况还是在这种封闭的小镇。很多街坊因此将老潘的文具店围得水泄不通。老潘的女儿放学回来,听到围观者的指指点点,扔下书包就跑了。
“事发”那天我一边嚼着口香糖一边看热闹。但人生总在某些时刻露出一些真相:生活就是一地鸡毛,别人的是,你自己的也是。所谓的英雄,并不是电影里那些拥有超能力、拯救地球的超级英雄,而是那些面对一地鸡毛,一边清扫,一边往前走的人。我觉得老潘能算得上是个平凡生活里的英雄:老婆病了,他卖了房子,借遍了亲戚钱,那时候还没什么网上众筹,后来没钱了,病也没治了;老婆死了,他一边还债,一边辛苦带孩子。
后来,老潘去找女儿了,燕子带着她妈回了家,再也没来过。
老潘几乎没怎么争取就放了手。但就像是故事中另一只靴子落了地,老潘反而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
这之后,老潘的女儿进入了叛逆期。老潘为此焦头烂额,几乎没什么时间为失恋伤感。
孩子到了叛逆期,老潘必须身兼母职,跟孩子谈心。有时候,他也无能为力,比如女儿想要一条昂贵的连衣裙,一千三百元。连衣裙在专柜里头摆着,却跟老潘绝缘。老潘愁得两天睡不着觉,他跟女儿承认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你妈生病时欠的债还没还,咱不能让别人紧着裤腰带,咱们穿着那么贵的裙子,这不对。爸现在没钱,等债还清了,不管多贵的裙子,都给你买,行吗?”
老潘的女儿没闹别扭就接受了。之后,父女俩还是没事儿就闹闹别扭,有点儿小情绪:女儿考试不及格,老潘跳起来就攥着鞋满街追着她打,女儿也巾帼不让须眉,跑得贼快。尽管如此,我倒觉得他们相处得格外平顺了。
后来我辞了洗头的活儿,跟老潘也没什么联系了。
大约五年后,我途经那一带,发现理发店已经不在了,老潘的文具店却还在,门口摆着各种花样的书皮纸,生意看着挺不错的。他有了新的妻子,岁数看着跟他差不多。女儿的穿着不鲜亮,笑容却格外爽朗,也有了点儿文静的样子。
又见到老潘,我俩坐在大排档里喝酒。我觉得我特别嘴欠,忍不住问他还记不记得燕子。
老潘眯着眼睛想了一会儿,才意识到我说的是谁。他夹了一颗花生米,喝了一口啤酒,说:“记得,其实燕子后来找过我,希望我带她走。”
“私奔?那你咋说的,是不是特感动?”
“我啊,我挺羡慕她的,小姑娘得过得多好,才能有这么天真的想法。”老潘一边摇头,一边把陈年往事带来的怅惘倒了倒,“不是一路人啊,过不到一起去。有的人从生下来到死都顺风顺水,有的人就七灾八难。你以前是不是给我讲过什么王子和玫瑰的傻故事?咋说的来着?”
“我也不记得了。”
我们一人一杯酒,玻璃杯一碰,各自一饮而尽。 ↑返回顶部↑
因为没有那么多活儿,我也就时常偶遇隔壁文具店的老板老潘。
老潘四十多岁,老婆早逝,他一个人带着孩子。他使劲儿卖货一个月也就赚个两三千,老婆生病欠亲戚的钱还没还完,每当孩子要交学费的时候,老潘抽烟就抽得格外凶。
“孩子又要交钱了?”
“一年到头什么课本费、学杂费就算了,这次学校组织春游,又要额外交午餐费。我一天才赚三十块钱。”
只要我开一个话头,老潘就会滔滔不绝地说下去。理发店特有的染发剂味道、吱呀吱呀的电扇声和老潘絮絮叨叨的声音,共同组合成那个夏天特有的记忆。
有个叫燕子的年轻姑娘,时常光顾老潘的店。燕子姓杨,是附近一所小学的老师,经常需要采购一些文具,作为奖品发给学生。但谁都看得出来,燕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她总是会多看老潘几眼,也会跟老潘温柔地说几句话。
每当有人拿他们俩打趣时,燕子就一边笑一边用亮晶晶的大眼睛看着老潘,而老潘则笑着否认。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你真不知道杨老师看上你了?”
老潘露出无奈的笑,说:“我配不上她。像她这样的姑娘,能找到更好的人,而不是我这种四十岁还带着孩子的光棍儿。”
忘了说,老潘除了嘴能说,长得还有点儿帅。可就算燕子再有心,老潘没这个意思也没用。
就在我们都觉得燕子要铩羽而归时,剧情突然峰回路转——当看到燕子像老板娘一样坐在老潘的桌子后面收钱的时候,我们都有点儿反应不过来。
有了燕子的老潘,也开始有点儿不一样了,少了一点儿以前那种破罐子破摔的劲儿,多了一点儿温柔和腼腆。他总是用温柔、包容但有点儿悲伤的眼神看着燕子。
我并不清楚老潘的悲伤由何而来,当时的我有点儿旁观者的悠然。只是有那么一次,我问老潘:“什么时候办事儿(结婚)?”
老潘不说话,只是抿着嘴,苦涩地笑笑。那时我还没听说过“墨菲定律”——如果一件事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一个平常的下午,燕子的妈妈来了,她坐在小文具店门口的小板凳上,呜呜哭了半天。再开明的父母知道自己乖巧温顺、条件优越的女儿,要嫁给一个带着孩子的光棍儿,都难免迟疑,更何况还是在这种封闭的小镇。很多街坊因此将老潘的文具店围得水泄不通。老潘的女儿放学回来,听到围观者的指指点点,扔下书包就跑了。
“事发”那天我一边嚼着口香糖一边看热闹。但人生总在某些时刻露出一些真相:生活就是一地鸡毛,别人的是,你自己的也是。所谓的英雄,并不是电影里那些拥有超能力、拯救地球的超级英雄,而是那些面对一地鸡毛,一边清扫,一边往前走的人。我觉得老潘能算得上是个平凡生活里的英雄:老婆病了,他卖了房子,借遍了亲戚钱,那时候还没什么网上众筹,后来没钱了,病也没治了;老婆死了,他一边还债,一边辛苦带孩子。
后来,老潘去找女儿了,燕子带着她妈回了家,再也没来过。
老潘几乎没怎么争取就放了手。但就像是故事中另一只靴子落了地,老潘反而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
这之后,老潘的女儿进入了叛逆期。老潘为此焦头烂额,几乎没什么时间为失恋伤感。
孩子到了叛逆期,老潘必须身兼母职,跟孩子谈心。有时候,他也无能为力,比如女儿想要一条昂贵的连衣裙,一千三百元。连衣裙在专柜里头摆着,却跟老潘绝缘。老潘愁得两天睡不着觉,他跟女儿承认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你妈生病时欠的债还没还,咱不能让别人紧着裤腰带,咱们穿着那么贵的裙子,这不对。爸现在没钱,等债还清了,不管多贵的裙子,都给你买,行吗?”
老潘的女儿没闹别扭就接受了。之后,父女俩还是没事儿就闹闹别扭,有点儿小情绪:女儿考试不及格,老潘跳起来就攥着鞋满街追着她打,女儿也巾帼不让须眉,跑得贼快。尽管如此,我倒觉得他们相处得格外平顺了。
后来我辞了洗头的活儿,跟老潘也没什么联系了。
大约五年后,我途经那一带,发现理发店已经不在了,老潘的文具店却还在,门口摆着各种花样的书皮纸,生意看着挺不错的。他有了新的妻子,岁数看着跟他差不多。女儿的穿着不鲜亮,笑容却格外爽朗,也有了点儿文静的样子。
又见到老潘,我俩坐在大排档里喝酒。我觉得我特别嘴欠,忍不住问他还记不记得燕子。
老潘眯着眼睛想了一会儿,才意识到我说的是谁。他夹了一颗花生米,喝了一口啤酒,说:“记得,其实燕子后来找过我,希望我带她走。”
“私奔?那你咋说的,是不是特感动?”
“我啊,我挺羡慕她的,小姑娘得过得多好,才能有这么天真的想法。”老潘一边摇头,一边把陈年往事带来的怅惘倒了倒,“不是一路人啊,过不到一起去。有的人从生下来到死都顺风顺水,有的人就七灾八难。你以前是不是给我讲过什么王子和玫瑰的傻故事?咋说的来着?”
“我也不记得了。”
我们一人一杯酒,玻璃杯一碰,各自一饮而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