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番外第70章 海军居然还能用来打草原游牧(1 / 2)
“想不到如此极东之地、大海尽头,也有如此高山。高峻雄伟,竟倍于泰山,还能直接看到万顷波涛、云海交融。
天下之大,果然不是留在雒阳空想,所能想见的。不过这以后也都是大汉疆土了,我大汉富有四海,天命眷顾之盛,旷绝古今。”
离开扶桑前的最后一站,当然还是富士山。在山顶上远眺大海时,刘备的震撼当然远胜十年前李素。
毕竟从富士山顶上、刘备站立观景的位置,到相模湾的海岸边,已经有四十多里路的距离了。而极目远眺看到的海天相接位置,更是在百余里开外。
那么远的距离,其实是不可能看见海平线的,加上远处不时错落存在的低层云,最后实际看到的结果,就是海天浑然一气,
只知道最下面确实清晰是海,最上面肯定是天,但中间具体哪儿海就成了天,完全不知道。
那种玄妙的感觉,就像是整个人悬浮于天地之间,唯有杂然赋流形的浩然之气,充沛宇宙,刘备一辈子在别的山川盛景之地,确实没体验过这种感受。
做完这一切,刘备对于自己就得回到雒阳皇宫度完余生,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作为皇帝,五十八岁还能这么充分地转一圈。跟21世纪那些辛苦了一辈子、刚退休时趁着还有力气周游世界的有钱大爷,也差不多心态了。
回程的最后,刘备从富士山下来,到相模湾海边走了走,顺便参观了近年来刚刚在武藏野沼泽边缘新建的县城。
关东武藏野沼泽区,自然就是后世历史上、曰本的东京都周边平原了。当初李素和诸葛亮离开曰本时,当地都还没有建城。
那时最偏远的城市,还是北陆的越山县,也就是战国时的春日山城、后世的新泻,是为了开佐渡岛金矿才修的矿业港口都市。
所以,濒临太平洋这一侧的武藏平原,是四年前才刚刚开始整治、尝试建城的。平原地区的治理风格还是跟大汉过去三十年一贯的沼泽治理思路一样。
先教会当地土人如何疏浚沼泽、把深处挖深,浅处堆积成圩田。圩田水浅的地方种水稻,更深一点的地方种芋头。这个套路二十多年前在上庸(十堰)附近就用过了,后来李素坐镇扬州时,在会稽治理沼泽也是这么干的。
然后具体的体力活,当然是让扶桑和虾夷奴隶来干了,可劲儿往死里用进行水利建设,
那力度比诸葛亮前几年用乌桓战俘奴隶修津门城也不遑多让,反正不怕死人。
四年的艰辛开拓之后,死了几万虾夷人,才算是整治出了上千万汉亩的平整肥沃良田,城市也建设起来了,新的县的名字,就很随意地取名为“周县”,因为是周瑜负责建造的城市。
原本历史上东京/横滨一带,居然用周瑜的姓随便命名,不得不说也是很魔幻。
刘备并不需要知道建城过程的其中艰辛,他只是粗略地草草巡视一番,然后追问起李素,为什么要在这样极东之地还造城市,
毕竟这里已经比佐渡岛金山对应的区域也更东边了,再往东似乎没什么值得开发的优质资源,气候也会越来越寒冷。
虽然武藏野是扶桑最大的整片肥沃平原,搞农业倒是至少能养活三百万以上人口,那已经比如今扶桑各岛实际上能喘气的总人口的两倍都不止了。
可那么多粮食,当地人也吃不完啊,如果只是把米粮走海路往中原回运,那价值密度也太低。如今海贸虽然发达了,可至少也要运糖、盐、腌肉这一级别价值密度的货物,才能算是明显有得赚。
所以在刘备看来,当地虽然肥沃,却无法反哺中央财政,当地的出产,无法运回去,中原也用不上。而一个无法跟中枢互动起来的地方,建设得越好,反而容易产生分离倾向,将来中原万一有点战乱,这儿就自立为王,那也不好。
好在,李素还是帮周瑜解释了:“陛下,此地出产虽然只是粮食蔬菜为主,却也有两个用处。
一来,这里的余粮虽然不会直接运回中原,却可以补贴周边扶桑本地的山区矿城。在这里驻扎心腹将领,以后山区矿业进一步发达,人口增多,矿区粮食无法自给自足,掌握了周县,也就不怕那些矿城出现占山为王的问题。
其次,公瑾在这里修城,也是因为近年来对东洋的进一步深远探索,已经渐渐乏力所致。
自从八到十年前,大汉就发现了虾夷岛、流鬼岛、流鬼半岛(勘察加),以及流鬼半岛更东的几个小岛(阿留申群岛后世的俄国部分)。
但此后,海船虽然有所新造改良,探索投入也有过加大,却因为出发母港距离东部边缘地区太远、船队补给筹措不便,制约了探索。
当时探险船队粮草,不是从大阪筹措,就是去越山。如果能前移到这周县,那就是又节约了一千五百里的海路航程——从大阪到周县,陆上直线距离才七百多里,但是走海路不是要绕过两个半岛么,所以比直线距离又远了一倍。
每年出发和回航都要多走一千五百里,往返就是三千里了,这多妨碍探索的效率?现在当地建城建港,粮食也能有多余,就专门供给探索船队。将来同等条件下,就能再往东北多探索两千里了。 ↑返回顶部↑
天下之大,果然不是留在雒阳空想,所能想见的。不过这以后也都是大汉疆土了,我大汉富有四海,天命眷顾之盛,旷绝古今。”
离开扶桑前的最后一站,当然还是富士山。在山顶上远眺大海时,刘备的震撼当然远胜十年前李素。
毕竟从富士山顶上、刘备站立观景的位置,到相模湾的海岸边,已经有四十多里路的距离了。而极目远眺看到的海天相接位置,更是在百余里开外。
那么远的距离,其实是不可能看见海平线的,加上远处不时错落存在的低层云,最后实际看到的结果,就是海天浑然一气,
只知道最下面确实清晰是海,最上面肯定是天,但中间具体哪儿海就成了天,完全不知道。
那种玄妙的感觉,就像是整个人悬浮于天地之间,唯有杂然赋流形的浩然之气,充沛宇宙,刘备一辈子在别的山川盛景之地,确实没体验过这种感受。
做完这一切,刘备对于自己就得回到雒阳皇宫度完余生,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作为皇帝,五十八岁还能这么充分地转一圈。跟21世纪那些辛苦了一辈子、刚退休时趁着还有力气周游世界的有钱大爷,也差不多心态了。
回程的最后,刘备从富士山下来,到相模湾海边走了走,顺便参观了近年来刚刚在武藏野沼泽边缘新建的县城。
关东武藏野沼泽区,自然就是后世历史上、曰本的东京都周边平原了。当初李素和诸葛亮离开曰本时,当地都还没有建城。
那时最偏远的城市,还是北陆的越山县,也就是战国时的春日山城、后世的新泻,是为了开佐渡岛金矿才修的矿业港口都市。
所以,濒临太平洋这一侧的武藏平原,是四年前才刚刚开始整治、尝试建城的。平原地区的治理风格还是跟大汉过去三十年一贯的沼泽治理思路一样。
先教会当地土人如何疏浚沼泽、把深处挖深,浅处堆积成圩田。圩田水浅的地方种水稻,更深一点的地方种芋头。这个套路二十多年前在上庸(十堰)附近就用过了,后来李素坐镇扬州时,在会稽治理沼泽也是这么干的。
然后具体的体力活,当然是让扶桑和虾夷奴隶来干了,可劲儿往死里用进行水利建设,
那力度比诸葛亮前几年用乌桓战俘奴隶修津门城也不遑多让,反正不怕死人。
四年的艰辛开拓之后,死了几万虾夷人,才算是整治出了上千万汉亩的平整肥沃良田,城市也建设起来了,新的县的名字,就很随意地取名为“周县”,因为是周瑜负责建造的城市。
原本历史上东京/横滨一带,居然用周瑜的姓随便命名,不得不说也是很魔幻。
刘备并不需要知道建城过程的其中艰辛,他只是粗略地草草巡视一番,然后追问起李素,为什么要在这样极东之地还造城市,
毕竟这里已经比佐渡岛金山对应的区域也更东边了,再往东似乎没什么值得开发的优质资源,气候也会越来越寒冷。
虽然武藏野是扶桑最大的整片肥沃平原,搞农业倒是至少能养活三百万以上人口,那已经比如今扶桑各岛实际上能喘气的总人口的两倍都不止了。
可那么多粮食,当地人也吃不完啊,如果只是把米粮走海路往中原回运,那价值密度也太低。如今海贸虽然发达了,可至少也要运糖、盐、腌肉这一级别价值密度的货物,才能算是明显有得赚。
所以在刘备看来,当地虽然肥沃,却无法反哺中央财政,当地的出产,无法运回去,中原也用不上。而一个无法跟中枢互动起来的地方,建设得越好,反而容易产生分离倾向,将来中原万一有点战乱,这儿就自立为王,那也不好。
好在,李素还是帮周瑜解释了:“陛下,此地出产虽然只是粮食蔬菜为主,却也有两个用处。
一来,这里的余粮虽然不会直接运回中原,却可以补贴周边扶桑本地的山区矿城。在这里驻扎心腹将领,以后山区矿业进一步发达,人口增多,矿区粮食无法自给自足,掌握了周县,也就不怕那些矿城出现占山为王的问题。
其次,公瑾在这里修城,也是因为近年来对东洋的进一步深远探索,已经渐渐乏力所致。
自从八到十年前,大汉就发现了虾夷岛、流鬼岛、流鬼半岛(勘察加),以及流鬼半岛更东的几个小岛(阿留申群岛后世的俄国部分)。
但此后,海船虽然有所新造改良,探索投入也有过加大,却因为出发母港距离东部边缘地区太远、船队补给筹措不便,制约了探索。
当时探险船队粮草,不是从大阪筹措,就是去越山。如果能前移到这周县,那就是又节约了一千五百里的海路航程——从大阪到周县,陆上直线距离才七百多里,但是走海路不是要绕过两个半岛么,所以比直线距离又远了一倍。
每年出发和回航都要多走一千五百里,往返就是三千里了,这多妨碍探索的效率?现在当地建城建港,粮食也能有多余,就专门供给探索船队。将来同等条件下,就能再往东北多探索两千里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