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一路向西(1 / 4)
大军出了长安地界,便一路向西,四十万人,数量庞大,再加上带着大量的辎重粮草,又因为随军运送数以万计的霹雳弹、火药,重炮等火器,怕颠簸之下出现异常情况,行进速度非常的缓慢,一天行进才不过几十里。
杜睿作战,最为擅长的便是长途奔袭,当初征伐高昌的时候,四五天的时间,便横穿了数千里沙碛,打的就是一个快子。
但是现在,就连杜睿也不得不适应这种行军速度,与以往相比,现在的行军速度简直可以用龟速来形容,太慢了,更不要说彼此间的联络全依靠人,要是前方有突发的军情,是很难做出及时的反应,即使行进的大军遭受敌人的突袭,绵延近百里的人马要做出迅速的反应,会是件很难办到的事。
一想到这个,杜睿便急切的盼望着杜承学能尽快将他所描述的火车研制出来,如今蒸汽机已经有了,假以时日,当火车轨道遍布大唐的各个角落,沟通每一道,每一州,到了那个时候,不论任何地方出现意外,大唐都能作出最为迅速的反映,当然也包括行军。
试想一下,大唐军队通过铁路网,在敌人刚刚发出动作的同一时间,突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不过眼下是不行了,杜睿也知道这种事急不来,当初杜承学的蒸汽机足足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研制出来,火车相对蒸汽机虽然要简单的多,但对于这个时候的唐人来说,还是有些超乎想象了。
杜睿对行军速度并不满意,行军途中尚且如此,等到战事进行时候怕是也是一样,虽然可以有一部或几部人马能偶利用骑兵的快速机动能力急行突进,但要几十万人都达到这个速度,一天行进百多里甚至更多,那是不现实的,至少粮草是肯定跟不上。
没有粮草物资的补充供应,如何能保证大军的战斗力?
四十多万人马需要的粮食物资是个天文数字,此次征战,朝廷征用的民夫数量远比战斗人员多,足足好几倍,手扛肩挑,小车子推进,想让他们跟上骑兵的行进速度,只能晚上做梦去。尽管不满意,但是却也无可奈何,要是在以往单独的骑兵突进,要是这样的龟速,杜睿只怕早就发火了,可是现在的情况特殊,是杜睿执意要打一场全新形势战争的,携带了大量的火器,所以他想象中的快速突进,只能在特定时候、特定情况下进行,而且还是部分人马。
杜睿每天也都在心里盘算着该怎么打这一场仗,说起来可笑,大唐战神,居然还是第一次指挥这么多人马,四十万人,足足是大唐兵力的五分之一。
兵力多了,虽然有好处,却也有弊端,他很清楚,一旦战事进行,在战场上,大部时候都是一支兵马攻击一个方向,或者几路人马围攻一个目标,要达到以往那样,几个方向的兵马协同作战,简直是天方夜谭,任何一方的军情都不可能及时传递到其他友军指挥官手上。如此情况下,更是要考较领兵将领个人能力。
领军将领的能力出众,在与敌人遭遇时候做出正确的应对,就有可能取得战事的胜利。反之就可能惨败,一路人马惨败还会累及友军,甚至整路大军都遭遇败绩。
当初苏定方在怛罗斯之战惨败,就是因为后方的异族仆从军突然叛乱,正在前方和大食人拼命的苏定方根本就没得到消息,等到后方因为得不到救援,全线崩溃的时候,苏定方再想去救,已经太晚了。
虽然有弊端,但是杜睿却并不如何担忧,唐军就是在不断的战争当中成长起来了的,每一战结束之后,唐军都会发现很多的问题,然后加以改善,在下一次的战争中极力避免,杜睿相信,此战结束后,他同样会发现大唐军队中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自然就是除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人不是一天长大的,同样军队也不是从建立之初就天下无敌,他们也需要成长的过程。
当初杜睿第一次跟随李靖出征,就曾建议李靖组建一支两马换骑的快速反应队伍,防备战事出现突发情况,能及时支援。
大军一路向西进发,在行军的过程当中,杜睿也经常将众领将聚在一起,讨论这场即将开始的战争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何掌握分析敌情,如何做出决断,如何调遣各部,各部攻击的任务是什么,需要突击的目标位置,战斗如何开始,用哪一部先开始攻击,等等。
所有的这些问题,杜睿都会仔细地询问众将的意见,并要众人回答如此考虑的原因,再把他自己的想法也告诉众将,分析探讨各自方案的利弊,及作战时会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如何应对,这样的讲述让众将都是受益匪浅。
杜睿这种民主的作风,也逐渐让众将都放开了,就连五个儿子也时常把他们所有的想法都告诉了杜睿,让杜睿进行指正,杜睿自然十分欣慰,尤其对杜学征在许多方面独到的见解很是惊异,在称赞杜学征考虑周全的同时,也对杜学征在一些方面略免经验不足,或者说比较稚嫩的布置作了指正,让杜学征受益匪浅。
杜睿的言传身教,也让杜学征也是非常的感动。他也都迫切希望能以亲自指挥一场战事的胜利,来证明自己不是只能纸上谈兵的赵括,杜睿也期望着杜学征能在此战中有特别出色的发挥。
现在的杜睿已经根本不需要功勋来为自己证明什么了,反倒是期望几个儿子和其他将领都有战功斩获。
这是他最后一次出征,他希望用这一场大战,为大唐培养出来足够的优秀将领,尤其是几个儿子,杜睿迫切的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成长起来。
后世的宋朝有杨家将,岳家军,杜睿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他的衣钵,日后也能成为国之干城。
大军从长安出发后,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行进,抵达了玉门关。
作为边陲名镇的玉门关地位非常重要,城墙修筑的很高大,又因为其是内地前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十分繁华,城市规模虽然不能和大唐腹地相比,但比一般的州府都要大上很多。
因其战略地位重要,玉门关的规模很大,西北有战事时候,玉门关经常作为兵员及战略物资的存储中转站,今次也是如此,先期运送的物资全都堆积在玉门关,再由玉门关的官员负责将军需物资派送到高昌,焉耆,而后辗转进入龟兹,碎叶。
以往玉门关是大唐的边陲重镇,但是如今西域都已经被大唐鲸吞,这里的战略地位,不免下降了许多,但是一旦西方有战事的话,这里依然会成为天下瞩目的所在。
大军还未到,玉门关的官员就已经忙得屁颠颠,他们除负责物资的看管及转送外,还要迎接并负责安置路过玉门关的大军,战争进行后,还要负责接收俘虏及战利品,物资的看管及转送同样还要负责,并且还要花更多的人员精力去做好这些事。
如今战事将起,玉门关一带的官员早已经忙得天昏地暗。在大军抵达玉门关之时,玉门关守将率着一众官员出城迎接,杜睿分明看到,那些官员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眼中全是血丝,他们已经忙了几个月,如今大军到来了,可以说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接下来还有更忙的事等着他们。
长途奔波了千多里的唐军将士也差不多,他们都累坏了,急需要休整,迎接仪式非常简短,行事雷厉风行的杜睿最不喜欢烦琐的仪式,更不要说现在是战争进行时。一番简单的客套寒暄后,杜睿等人在一大群官员的簇拥下,进到玉门关城内,大军将在玉门关做短暂的休整,然后便要开进西域。
西域,从狭义上是来说就是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返回顶部↑
杜睿作战,最为擅长的便是长途奔袭,当初征伐高昌的时候,四五天的时间,便横穿了数千里沙碛,打的就是一个快子。
但是现在,就连杜睿也不得不适应这种行军速度,与以往相比,现在的行军速度简直可以用龟速来形容,太慢了,更不要说彼此间的联络全依靠人,要是前方有突发的军情,是很难做出及时的反应,即使行进的大军遭受敌人的突袭,绵延近百里的人马要做出迅速的反应,会是件很难办到的事。
一想到这个,杜睿便急切的盼望着杜承学能尽快将他所描述的火车研制出来,如今蒸汽机已经有了,假以时日,当火车轨道遍布大唐的各个角落,沟通每一道,每一州,到了那个时候,不论任何地方出现意外,大唐都能作出最为迅速的反映,当然也包括行军。
试想一下,大唐军队通过铁路网,在敌人刚刚发出动作的同一时间,突然出现在他们的面前,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不过眼下是不行了,杜睿也知道这种事急不来,当初杜承学的蒸汽机足足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研制出来,火车相对蒸汽机虽然要简单的多,但对于这个时候的唐人来说,还是有些超乎想象了。
杜睿对行军速度并不满意,行军途中尚且如此,等到战事进行时候怕是也是一样,虽然可以有一部或几部人马能偶利用骑兵的快速机动能力急行突进,但要几十万人都达到这个速度,一天行进百多里甚至更多,那是不现实的,至少粮草是肯定跟不上。
没有粮草物资的补充供应,如何能保证大军的战斗力?
四十多万人马需要的粮食物资是个天文数字,此次征战,朝廷征用的民夫数量远比战斗人员多,足足好几倍,手扛肩挑,小车子推进,想让他们跟上骑兵的行进速度,只能晚上做梦去。尽管不满意,但是却也无可奈何,要是在以往单独的骑兵突进,要是这样的龟速,杜睿只怕早就发火了,可是现在的情况特殊,是杜睿执意要打一场全新形势战争的,携带了大量的火器,所以他想象中的快速突进,只能在特定时候、特定情况下进行,而且还是部分人马。
杜睿每天也都在心里盘算着该怎么打这一场仗,说起来可笑,大唐战神,居然还是第一次指挥这么多人马,四十万人,足足是大唐兵力的五分之一。
兵力多了,虽然有好处,却也有弊端,他很清楚,一旦战事进行,在战场上,大部时候都是一支兵马攻击一个方向,或者几路人马围攻一个目标,要达到以往那样,几个方向的兵马协同作战,简直是天方夜谭,任何一方的军情都不可能及时传递到其他友军指挥官手上。如此情况下,更是要考较领兵将领个人能力。
领军将领的能力出众,在与敌人遭遇时候做出正确的应对,就有可能取得战事的胜利。反之就可能惨败,一路人马惨败还会累及友军,甚至整路大军都遭遇败绩。
当初苏定方在怛罗斯之战惨败,就是因为后方的异族仆从军突然叛乱,正在前方和大食人拼命的苏定方根本就没得到消息,等到后方因为得不到救援,全线崩溃的时候,苏定方再想去救,已经太晚了。
虽然有弊端,但是杜睿却并不如何担忧,唐军就是在不断的战争当中成长起来了的,每一战结束之后,唐军都会发现很多的问题,然后加以改善,在下一次的战争中极力避免,杜睿相信,此战结束后,他同样会发现大唐军队中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自然就是除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人不是一天长大的,同样军队也不是从建立之初就天下无敌,他们也需要成长的过程。
当初杜睿第一次跟随李靖出征,就曾建议李靖组建一支两马换骑的快速反应队伍,防备战事出现突发情况,能及时支援。
大军一路向西进发,在行军的过程当中,杜睿也经常将众领将聚在一起,讨论这场即将开始的战争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何掌握分析敌情,如何做出决断,如何调遣各部,各部攻击的任务是什么,需要突击的目标位置,战斗如何开始,用哪一部先开始攻击,等等。
所有的这些问题,杜睿都会仔细地询问众将的意见,并要众人回答如此考虑的原因,再把他自己的想法也告诉众将,分析探讨各自方案的利弊,及作战时会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如何应对,这样的讲述让众将都是受益匪浅。
杜睿这种民主的作风,也逐渐让众将都放开了,就连五个儿子也时常把他们所有的想法都告诉了杜睿,让杜睿进行指正,杜睿自然十分欣慰,尤其对杜学征在许多方面独到的见解很是惊异,在称赞杜学征考虑周全的同时,也对杜学征在一些方面略免经验不足,或者说比较稚嫩的布置作了指正,让杜学征受益匪浅。
杜睿的言传身教,也让杜学征也是非常的感动。他也都迫切希望能以亲自指挥一场战事的胜利,来证明自己不是只能纸上谈兵的赵括,杜睿也期望着杜学征能在此战中有特别出色的发挥。
现在的杜睿已经根本不需要功勋来为自己证明什么了,反倒是期望几个儿子和其他将领都有战功斩获。
这是他最后一次出征,他希望用这一场大战,为大唐培养出来足够的优秀将领,尤其是几个儿子,杜睿迫切的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成长起来。
后世的宋朝有杨家将,岳家军,杜睿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他的衣钵,日后也能成为国之干城。
大军从长安出发后,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行进,抵达了玉门关。
作为边陲名镇的玉门关地位非常重要,城墙修筑的很高大,又因为其是内地前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十分繁华,城市规模虽然不能和大唐腹地相比,但比一般的州府都要大上很多。
因其战略地位重要,玉门关的规模很大,西北有战事时候,玉门关经常作为兵员及战略物资的存储中转站,今次也是如此,先期运送的物资全都堆积在玉门关,再由玉门关的官员负责将军需物资派送到高昌,焉耆,而后辗转进入龟兹,碎叶。
以往玉门关是大唐的边陲重镇,但是如今西域都已经被大唐鲸吞,这里的战略地位,不免下降了许多,但是一旦西方有战事的话,这里依然会成为天下瞩目的所在。
大军还未到,玉门关的官员就已经忙得屁颠颠,他们除负责物资的看管及转送外,还要迎接并负责安置路过玉门关的大军,战争进行后,还要负责接收俘虏及战利品,物资的看管及转送同样还要负责,并且还要花更多的人员精力去做好这些事。
如今战事将起,玉门关一带的官员早已经忙得天昏地暗。在大军抵达玉门关之时,玉门关守将率着一众官员出城迎接,杜睿分明看到,那些官员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眼中全是血丝,他们已经忙了几个月,如今大军到来了,可以说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接下来还有更忙的事等着他们。
长途奔波了千多里的唐军将士也差不多,他们都累坏了,急需要休整,迎接仪式非常简短,行事雷厉风行的杜睿最不喜欢烦琐的仪式,更不要说现在是战争进行时。一番简单的客套寒暄后,杜睿等人在一大群官员的簇拥下,进到玉门关城内,大军将在玉门关做短暂的休整,然后便要开进西域。
西域,从狭义上是来说就是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