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七章 万人敌(1 / 3)
这是杨可世和刘光世出兵远征之后的第一次见面,也是他们第一次在战略上发生争执。
发现金帐汗国的大军,对于杨可世和刘光世而言,都是激动人心的,虽然他们是来送死的,但却证实了苏牧先前的所有预测。
如果能够阻拦这支大军,那么他们的远征,他们一路上所受的苦难,都是值得的。
他们苦苦追寻和等待的,就是这一战。
可在这一战即将来临的时刻,刘光世和杨可世却发生了分歧。
刘光世认为,从种种迹象来看,都足以证明,这支大军就是蒙古部族的主力,一旦他们南下,所带来的灾难是无可估量的。
而他们也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军的补给问题。
现在他们领先于这支异族大军,而且以他们的行军速度,拥有马匹的先天优势,只要他们愿意,今后一样能够领先于这支大军。
如果他们选择放弃突袭阻击,而是化整为零,将大军四处散开,将他们的补给全部端掉,那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便金帐汗国的大军能够强撑着穿过大漠,也势必死伤惨重!
然而杨可世却认为,他们都是重骑,想要找到敌人的补给据,又能够快速集结兵力来消灭据,就必须丢弃重铠,而追求速度。
这样就失去了阻击大军的能力,再者,他们虽然在路程和速度上领先,却需要漫无目的四处搜索,而敌人目标和路线都极其明确,很快就会将差距拉近弥补回来。
即便他们能够摧毁一两个据,也不可能将沿途所有据都毁掉,而且他们也不知道敌人拥有多少个据。
另一方面,他们的目标太大,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到时候没有成规模的重骑兵,根本就无法抗衡敌军,如此一来,只能得不偿失。
刘光世和杨可世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因为这个过程充满了变数,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难以预测的变化,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出现。
站在军士的立场,刘光~︾~︾~︾~︾,m.≯.c≤om世的策略显然更得人心,因为散开寻找敌人的据,消灭据,都要比自寻死路一般冲撞三万步军要好。
他们可以拖延,可以让敌人不战而走,还能够通过这些据,获得补给,全身而退,而敌人只会被拖垮,要么撤军,要么死在大漠里头,即便能走出大漠,军力也会被损耗绝大部分。
而杨可世却认为,第一个据被破坏之后,敌军就会警觉起来,会加快速度派人保护第二个第三个,甚至后面的那些据。
他们不像无头苍蝇一般的友军,他们的目的地非常明确,而且极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就派出大量斥候,一旦发现他们的踪迹,想要再对据下手,就会变得很困难了。
杨可世和刘光世确实占据了速度上的优势,在路程上也领先了一天,但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搜索据,还要来回传递情报,集结军队去摧毁据。
所以在第一个据伏击敌军,才能对敌军造成最大的杀伤,而且还能够重挫他们的士气,即便他们接下来能够顺利抵达第二个据,得到补给,那股士气已经被挫败。
争论最终陷入了僵局,因为无论是杨可世还是刘光世,都有着不可辨驳的理由。
杨可世是老将,他知道这种分歧会给军队带来何等样的内部变化,再者,刘光世的选择显然更加符合军士们的需求,一旦决策上的分歧传到军士耳中,很容易会引发哗变。
如果他们跟先前那样,知晓求生无望,或许会视死如归,团结一致,可如今他们知道自己还有活路,而活路就在战略的选择上,他们又该是何等的反应?
基于这样的考量,杨可世最终选择了妥协。
重骑兵是突袭的主力,也只有重骑兵能够对这些敌人造成大伤亡,而刘光世的轻骑,并没有必要去赴死。
既然有了分歧,那么就各走各路,让刘光世率领他的轻骑去搜索和捣毁据,而他的重骑,仍旧在第一据伏击敌军。
这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如此一来,杨可世能够按照原先的战略,阻击敌人,也能够拖延敌人的速度,为刘光世争取时间,或许刘光世还能够多捣毁几个据。
在这茫茫大漠之中,每一个补给据都关系到金帐汗国大军的存亡,能够为刘光世的军士争取生机,能够为他们争取战胜敌人的机会,又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杨可世又何乐而不为?
杨可世或许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因为早在接受这个秘密任务之时,他就已经想得足够透彻,但麾下的军士并不是每个人都视死如归。 ↑返回顶部↑
发现金帐汗国的大军,对于杨可世和刘光世而言,都是激动人心的,虽然他们是来送死的,但却证实了苏牧先前的所有预测。
如果能够阻拦这支大军,那么他们的远征,他们一路上所受的苦难,都是值得的。
他们苦苦追寻和等待的,就是这一战。
可在这一战即将来临的时刻,刘光世和杨可世却发生了分歧。
刘光世认为,从种种迹象来看,都足以证明,这支大军就是蒙古部族的主力,一旦他们南下,所带来的灾难是无可估量的。
而他们也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军的补给问题。
现在他们领先于这支异族大军,而且以他们的行军速度,拥有马匹的先天优势,只要他们愿意,今后一样能够领先于这支大军。
如果他们选择放弃突袭阻击,而是化整为零,将大军四处散开,将他们的补给全部端掉,那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便金帐汗国的大军能够强撑着穿过大漠,也势必死伤惨重!
然而杨可世却认为,他们都是重骑,想要找到敌人的补给据,又能够快速集结兵力来消灭据,就必须丢弃重铠,而追求速度。
这样就失去了阻击大军的能力,再者,他们虽然在路程和速度上领先,却需要漫无目的四处搜索,而敌人目标和路线都极其明确,很快就会将差距拉近弥补回来。
即便他们能够摧毁一两个据,也不可能将沿途所有据都毁掉,而且他们也不知道敌人拥有多少个据。
另一方面,他们的目标太大,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到时候没有成规模的重骑兵,根本就无法抗衡敌军,如此一来,只能得不偿失。
刘光世和杨可世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因为这个过程充满了变数,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难以预测的变化,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出现。
站在军士的立场,刘光~︾~︾~︾~︾,m.≯.c≤om世的策略显然更得人心,因为散开寻找敌人的据,消灭据,都要比自寻死路一般冲撞三万步军要好。
他们可以拖延,可以让敌人不战而走,还能够通过这些据,获得补给,全身而退,而敌人只会被拖垮,要么撤军,要么死在大漠里头,即便能走出大漠,军力也会被损耗绝大部分。
而杨可世却认为,第一个据被破坏之后,敌军就会警觉起来,会加快速度派人保护第二个第三个,甚至后面的那些据。
他们不像无头苍蝇一般的友军,他们的目的地非常明确,而且极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就派出大量斥候,一旦发现他们的踪迹,想要再对据下手,就会变得很困难了。
杨可世和刘光世确实占据了速度上的优势,在路程上也领先了一天,但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搜索据,还要来回传递情报,集结军队去摧毁据。
所以在第一个据伏击敌军,才能对敌军造成最大的杀伤,而且还能够重挫他们的士气,即便他们接下来能够顺利抵达第二个据,得到补给,那股士气已经被挫败。
争论最终陷入了僵局,因为无论是杨可世还是刘光世,都有着不可辨驳的理由。
杨可世是老将,他知道这种分歧会给军队带来何等样的内部变化,再者,刘光世的选择显然更加符合军士们的需求,一旦决策上的分歧传到军士耳中,很容易会引发哗变。
如果他们跟先前那样,知晓求生无望,或许会视死如归,团结一致,可如今他们知道自己还有活路,而活路就在战略的选择上,他们又该是何等的反应?
基于这样的考量,杨可世最终选择了妥协。
重骑兵是突袭的主力,也只有重骑兵能够对这些敌人造成大伤亡,而刘光世的轻骑,并没有必要去赴死。
既然有了分歧,那么就各走各路,让刘光世率领他的轻骑去搜索和捣毁据,而他的重骑,仍旧在第一据伏击敌军。
这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如此一来,杨可世能够按照原先的战略,阻击敌人,也能够拖延敌人的速度,为刘光世争取时间,或许刘光世还能够多捣毁几个据。
在这茫茫大漠之中,每一个补给据都关系到金帐汗国大军的存亡,能够为刘光世的军士争取生机,能够为他们争取战胜敌人的机会,又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杨可世又何乐而不为?
杨可世或许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因为早在接受这个秘密任务之时,他就已经想得足够透彻,但麾下的军士并不是每个人都视死如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