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灾害连连(1 / 1)
“御花园里也有不少蝗虫。”
李二打开话匣子,神情隐隐可见凝重。薛朗倒不觉得意外,御花园里有水有草,以生物带来说,有蝗虫也不奇怪。
薛朗道:“蝗灾爆发时,面积广,危害大,毕竟是会飞的,宫里草木茂盛,自然会有蝗虫。”
说完,顿了顿,又问:“陛下,关中的旱情如何了?”
说起干旱的事情来,小李就不禁拧眉头,蝗灾的事情,只要上下一心,还有克服的希望,这旱灾……除非神仙出马,不然是谁也没有办法的。
李二神情都不禁沉重了几分,道:“我欲延请高僧大德,于长安开坛祈雨!”
这个薛朗不说话了,也没法儿说。虽然因为穿越,他已经不再是坚定地无神论者,但是,对祈雨、祭天这类封建迷信活动,其实打心底里还是有些不以为然。他始终相信自助者天助。所以,最后薛朗只说了一句:“愿上天感陛下之诚,让陛下心想事成。”
李二不语,沉默了片刻,便问起前期蝗灾治理的事情来。这个薛朗已经蹲点许多天,心中有成算,自然对答如流,想起关中的旱灾,道:“若是旱灾实在严重,饥民遍野,可以考虑鼓励大家多多捕捉蝗虫,烘干了磨成粉,也可以和栗米面和在一起蒸了吃,也可饱腹。到时候,两者相辅相成之下,或有奇迹发生。”
小李是个挺聪明务实的人,闻言立即道:“我这便使人到乡间宣传。”
薛朗直觉的认为他与李二之间,终究是有些隔阂的。即便当初他尚未与公主殿下好上,仍是上司下属关系之时,有些话也可对平阳公主坦然相告,是因为他本能的觉得公主殿下能懂,也能容,信任关系到了。如今与李二……感觉还不到那个份上,更不用提现在与公主的琴瑟相和。
蝗灾是关系天下民生,薛朗无法视而不见,且他心里还存了别的打算。所以,便硬着头皮把事情报上去,以尽人事。好在,李二也不是因私废公的人,如今李二正是踌躇满志,撸了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
薛朗也想明白了,公主殿下一者是夹在建成与李二之间为难;二者未尝没有急流勇退的心思。
公主殿下的谋略与眼光,可谓当世奇女子,千古少有之人。审时度势几乎是本能。若是乱世,她以女子之身领兵自然无不可。乱世礼乐崩坏,大家都忙着活命、争地盘,偶尔有几个家伙闲言碎语,也没什么大的问题。到了新朝建立,国家建制后,平阳公主手上的权,想紧握着不放,那便难了。若她不是女子,以她的功劳,哪里会沦落到镇守关隘的地步,哪怕那个关隘是苇泽关,也轮不到一位公主来守。不外乎就是女子之身,领兵有压力,争不到更有利的位置和更多的士卒。
原来的历史上,平阳公主亡故,高祖想以军礼葬之,还有太常出来反对,言道,按礼法,妇人无鼓吹。是高祖以公主功高与一般妇人不同为由压下去的,不然,若是遇到个软蛋,别说军礼葬之,怕是想盛大些也难。而礼法,是封建社会维系的基础,偶尔例外次把两次的,士人阶层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若是想一直把持权力……难如登天。
公主殿下心中想是还顾及与李二的姐弟之情,不想将来姐弟二人无法善始善终。这么一想,薛朗除了心疼公主殿下,也愿意放弃逍遥的日子,出来打拼。正好,他知道即将发生蝗灾和旱灾,借机复出,最是恰当。而且,还能为天下的老百姓尽点儿心意,两全其美,甚好!甚好!
薛朗一直记着父亲的教导,父亲说,一个家庭里,夫妻之间无论做什么,如果都是为家庭着想,劲儿往一处使,那这个家就能兴旺,不会败落。
薛朗与平阳公主是夫妻,公主急流勇退,可以说,不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们的小家。薛朗能理解,也愿意对她的决定给予支持。既然公主殿下无法再位列朝堂,那他上也是可以的,反正都是一家人。
想了许久,深思熟虑后,觉得蝗灾是个契机,一个让他入朝的契机。至于能得到什么官职,薛朗反而不太在意,慢慢来不着急。
开春之后,只要去田里走一走,只要是有绿色的地方,都会跳起来一串儿的虫子,全是蝗虫。而关中,今年因为干旱,冬小麦几乎快要绝收了,春耕这一波,种红薯的挺多。
只要注意观察就能发现,鸡鸭放到田里,一跑一追的都能惊起许多的虫子。这般景象,但凡有点儿心的都能看出来,蝗灾要发生了!
京里的鸡鸭终究少了些,不说普通人家的田地,只达官贵人们的田地,都是以公顷为单位计算,放眼望去那么一大片,鸡鸭的数量终究有所不足。好在,鸡鸭的优势是延续性的,可以一直放养。
钦天监选了个日子,于长安城中选了个吉位,筑造高台,延请高僧大德于高台上做法祈雨。李二率领百官参加。
薛朗没去,他还不是官员呢,在家里,搬了个小板凳坐在廊檐下,双手托着下巴,眼巴巴等着下雨。
平阳公主本来还有些沉重,看他这个样子,忍不住笑开,问道:“你这般作态……何意?”
薛朗道:“我从来没见过祈雨,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呃……真的做完法就能下雨?”
平阳公主从厅里走出来,站在薛朗旁边,仰头望着天空,眯眼望着天空,道:“上苍之意,岂是凡人可窥知?不过是希望诚能动天罢了。”
薛朗点点头,没再说做法的事情,这也是一种美好的祈愿不是吗?
然而,法事过后,别的地方都下雨了,唯独关中没有,依旧干旱不说,蝗虫也越长越大。然后没过几天,宫中传来消息——
当今圣人,李二陛下感于干旱蝗灾,于宫中生吃蝗虫,言道,民以谷为食,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腑! ↑返回顶部↑
李二打开话匣子,神情隐隐可见凝重。薛朗倒不觉得意外,御花园里有水有草,以生物带来说,有蝗虫也不奇怪。
薛朗道:“蝗灾爆发时,面积广,危害大,毕竟是会飞的,宫里草木茂盛,自然会有蝗虫。”
说完,顿了顿,又问:“陛下,关中的旱情如何了?”
说起干旱的事情来,小李就不禁拧眉头,蝗灾的事情,只要上下一心,还有克服的希望,这旱灾……除非神仙出马,不然是谁也没有办法的。
李二神情都不禁沉重了几分,道:“我欲延请高僧大德,于长安开坛祈雨!”
这个薛朗不说话了,也没法儿说。虽然因为穿越,他已经不再是坚定地无神论者,但是,对祈雨、祭天这类封建迷信活动,其实打心底里还是有些不以为然。他始终相信自助者天助。所以,最后薛朗只说了一句:“愿上天感陛下之诚,让陛下心想事成。”
李二不语,沉默了片刻,便问起前期蝗灾治理的事情来。这个薛朗已经蹲点许多天,心中有成算,自然对答如流,想起关中的旱灾,道:“若是旱灾实在严重,饥民遍野,可以考虑鼓励大家多多捕捉蝗虫,烘干了磨成粉,也可以和栗米面和在一起蒸了吃,也可饱腹。到时候,两者相辅相成之下,或有奇迹发生。”
小李是个挺聪明务实的人,闻言立即道:“我这便使人到乡间宣传。”
薛朗直觉的认为他与李二之间,终究是有些隔阂的。即便当初他尚未与公主殿下好上,仍是上司下属关系之时,有些话也可对平阳公主坦然相告,是因为他本能的觉得公主殿下能懂,也能容,信任关系到了。如今与李二……感觉还不到那个份上,更不用提现在与公主的琴瑟相和。
蝗灾是关系天下民生,薛朗无法视而不见,且他心里还存了别的打算。所以,便硬着头皮把事情报上去,以尽人事。好在,李二也不是因私废公的人,如今李二正是踌躇满志,撸了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
薛朗也想明白了,公主殿下一者是夹在建成与李二之间为难;二者未尝没有急流勇退的心思。
公主殿下的谋略与眼光,可谓当世奇女子,千古少有之人。审时度势几乎是本能。若是乱世,她以女子之身领兵自然无不可。乱世礼乐崩坏,大家都忙着活命、争地盘,偶尔有几个家伙闲言碎语,也没什么大的问题。到了新朝建立,国家建制后,平阳公主手上的权,想紧握着不放,那便难了。若她不是女子,以她的功劳,哪里会沦落到镇守关隘的地步,哪怕那个关隘是苇泽关,也轮不到一位公主来守。不外乎就是女子之身,领兵有压力,争不到更有利的位置和更多的士卒。
原来的历史上,平阳公主亡故,高祖想以军礼葬之,还有太常出来反对,言道,按礼法,妇人无鼓吹。是高祖以公主功高与一般妇人不同为由压下去的,不然,若是遇到个软蛋,别说军礼葬之,怕是想盛大些也难。而礼法,是封建社会维系的基础,偶尔例外次把两次的,士人阶层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若是想一直把持权力……难如登天。
公主殿下心中想是还顾及与李二的姐弟之情,不想将来姐弟二人无法善始善终。这么一想,薛朗除了心疼公主殿下,也愿意放弃逍遥的日子,出来打拼。正好,他知道即将发生蝗灾和旱灾,借机复出,最是恰当。而且,还能为天下的老百姓尽点儿心意,两全其美,甚好!甚好!
薛朗一直记着父亲的教导,父亲说,一个家庭里,夫妻之间无论做什么,如果都是为家庭着想,劲儿往一处使,那这个家就能兴旺,不会败落。
薛朗与平阳公主是夫妻,公主急流勇退,可以说,不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们的小家。薛朗能理解,也愿意对她的决定给予支持。既然公主殿下无法再位列朝堂,那他上也是可以的,反正都是一家人。
想了许久,深思熟虑后,觉得蝗灾是个契机,一个让他入朝的契机。至于能得到什么官职,薛朗反而不太在意,慢慢来不着急。
开春之后,只要去田里走一走,只要是有绿色的地方,都会跳起来一串儿的虫子,全是蝗虫。而关中,今年因为干旱,冬小麦几乎快要绝收了,春耕这一波,种红薯的挺多。
只要注意观察就能发现,鸡鸭放到田里,一跑一追的都能惊起许多的虫子。这般景象,但凡有点儿心的都能看出来,蝗灾要发生了!
京里的鸡鸭终究少了些,不说普通人家的田地,只达官贵人们的田地,都是以公顷为单位计算,放眼望去那么一大片,鸡鸭的数量终究有所不足。好在,鸡鸭的优势是延续性的,可以一直放养。
钦天监选了个日子,于长安城中选了个吉位,筑造高台,延请高僧大德于高台上做法祈雨。李二率领百官参加。
薛朗没去,他还不是官员呢,在家里,搬了个小板凳坐在廊檐下,双手托着下巴,眼巴巴等着下雨。
平阳公主本来还有些沉重,看他这个样子,忍不住笑开,问道:“你这般作态……何意?”
薛朗道:“我从来没见过祈雨,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呃……真的做完法就能下雨?”
平阳公主从厅里走出来,站在薛朗旁边,仰头望着天空,眯眼望着天空,道:“上苍之意,岂是凡人可窥知?不过是希望诚能动天罢了。”
薛朗点点头,没再说做法的事情,这也是一种美好的祈愿不是吗?
然而,法事过后,别的地方都下雨了,唯独关中没有,依旧干旱不说,蝗虫也越长越大。然后没过几天,宫中传来消息——
当今圣人,李二陛下感于干旱蝗灾,于宫中生吃蝗虫,言道,民以谷为食,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