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六章 文明的复兴(1 / 3)
随着荀彧等人的离开,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一样,瞬间传遍了大江南北,神州各地。
人们付诸了极大的热情。
骠骑六军横扫天下的势头看起来已经不可阻挡了,那么,王羽当面拿出来,亲口解释出来的这番道理,有九成以上的机会,会成为未来的国策。
国策,也被称作国本,国家之根本,自然不能轻易动摇。一般来说,即便是改朝换代,也多是萧规曹随,会有针对姓的纠正一些弊端,不会从根本上做出改变。
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秦皇嬴政,在秦国扫平东方六国之后,他没有延续商周以来的分封制,而是建立起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不少观点认为,正是因为这个改变,让人应接不暇,才导致庞大的秦帝国昙花一现,只经历了区区两代皇帝便到了尽头。其后的汉帝国吸取了这个教训,在废墟上重建新的帝国时,并没有做出太多创新,因此有了长达四百年的国运。
现在又要再次改变,到底是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
这样的疑惑盘旋在很多人的心中,但更多人关注的重点却不是这些。历史意义这种东西,本来也只有那些比较闲的学者才有空研究,能引起大众关注的还是那些与自己利益攸关的东西。
士林的反响最大,世族子弟受教育的比例更高,对政策的理解也更深刻。在儒家还没有被捧上神坛的时代,知识分子们的思维并未受到限制,面对相同的事物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看法和理解。
法家信徒为此而欢欣鼓舞。
即便还没看到那两本法令的真容,只看表象,他们都能从王羽的举措中感受到积极的意义。
不是吗?在天下大部已定之际,骠骑将军没有急着给自家造势,登上神坛什么的,反倒是先筹谋立法。而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很谦虚、包容的姿态,广泛收集意见,这简直就是法家的春天啊!
等到这些压抑了自己很久,只能以半法半儒,甚至只是以刑名官吏,乃至酷吏身份存在的法家信徒们,仔细研读过法令内容之后,一时间,所有人无不热泪盈眶,感动的无法自已。
削弱皇权,削弱世家豪门的权力,代之以律法约束并维护国家运转,这已经不能用春天来形容了,完全就是直接跳过寒冬,进入盛夏了啊。
当年的秦国号称用的是法家学说,但真正对那段历史有研究的人肯定不会认同这一点。秦国的法,只是为了更方便快捷的集权,将全国上下的资源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任凭他以之对外征讨,或是为了享乐而肆意挥霍。
这就是那个庞大无比,看似不可战胜的强大帝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崩溃的原因,它奉行的是扭曲的法家学说,严酷的律法带给人的不是保障,而是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现在,新朝即将建立,气象焕然一新,正是法家**大展身手之时!
没有太多的观望和犹豫,法家**纷纷前往洛阳,准备晋见王羽,一展胸中抱负。
连王羽都没想到,天下竟然还存有这么多相对纯正的法家信徒,短短三个月之间,足足有五百多士子聚集而来,登门拜见。
其中就包括了他一直有心寻找,却因为忘记了对方的籍贯,所以一直没找到的蜀汉名相法正法孝直,还有之前找到却没能成功说动的李严和满宠。
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奇怪。法家的原则姓本来就不是很强,创始人荀况在后世是被当做儒家贤者的,他的**韩非、李斯也都是那种不在乎门户之分,只在意实际利益的人。
所以,即便经过了秦皇焚书、武帝尊儒两次文化浩劫,法家也没被怎么着,只是再次将宗旨修改,从酷法变成了儒家法学而已。
得了这么一大批人才的加入,立法工作自然得以大大加快,不过王羽却没急在一时,他还要等消息继续发酵,看看能不能引起更进一步的反应。
他准备建立的制度,其实和十三、四世纪,欧洲的分封制差不多,他认为这是最适合扩张,所需条件也最低的一种制度。
历史上,就是在这样的制度的驱使和维护下,欧洲人完**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张,除了南北两极之外,文明几乎覆盖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不过,他不是历史学家,不敢保证自己的想法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更多的只是提供一个思路,确立相应的原则,然后集思广益,建一个相对最适合当前状况,也附和自己预期的制度出来。
因此,没有必要急着做结论。
法家之后,墨家和道家也接踵有传承者赶至。
在董仲舒主导的罢黜百家行动中,重点的打击目标就是墨家和道家,此外就商人。徐荣、马钧传承的只是其中一支,更多的墨家子弟都流失在了民间,有的就此消失,有的代代传承,不为人知。
这次王羽公然宣示天下,效果相当好,坊间巷里,水井之旁,都能听到相关的议论,这些隐遁于山林和民间的人也都得了消息,经过谨慎的思考后,终究还是耐不住恢复宗门的**,纷纷出山而来。 ↑返回顶部↑
人们付诸了极大的热情。
骠骑六军横扫天下的势头看起来已经不可阻挡了,那么,王羽当面拿出来,亲口解释出来的这番道理,有九成以上的机会,会成为未来的国策。
国策,也被称作国本,国家之根本,自然不能轻易动摇。一般来说,即便是改朝换代,也多是萧规曹随,会有针对姓的纠正一些弊端,不会从根本上做出改变。
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秦皇嬴政,在秦国扫平东方六国之后,他没有延续商周以来的分封制,而是建立起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不少观点认为,正是因为这个改变,让人应接不暇,才导致庞大的秦帝国昙花一现,只经历了区区两代皇帝便到了尽头。其后的汉帝国吸取了这个教训,在废墟上重建新的帝国时,并没有做出太多创新,因此有了长达四百年的国运。
现在又要再次改变,到底是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
这样的疑惑盘旋在很多人的心中,但更多人关注的重点却不是这些。历史意义这种东西,本来也只有那些比较闲的学者才有空研究,能引起大众关注的还是那些与自己利益攸关的东西。
士林的反响最大,世族子弟受教育的比例更高,对政策的理解也更深刻。在儒家还没有被捧上神坛的时代,知识分子们的思维并未受到限制,面对相同的事物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看法和理解。
法家信徒为此而欢欣鼓舞。
即便还没看到那两本法令的真容,只看表象,他们都能从王羽的举措中感受到积极的意义。
不是吗?在天下大部已定之际,骠骑将军没有急着给自家造势,登上神坛什么的,反倒是先筹谋立法。而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很谦虚、包容的姿态,广泛收集意见,这简直就是法家的春天啊!
等到这些压抑了自己很久,只能以半法半儒,甚至只是以刑名官吏,乃至酷吏身份存在的法家信徒们,仔细研读过法令内容之后,一时间,所有人无不热泪盈眶,感动的无法自已。
削弱皇权,削弱世家豪门的权力,代之以律法约束并维护国家运转,这已经不能用春天来形容了,完全就是直接跳过寒冬,进入盛夏了啊。
当年的秦国号称用的是法家学说,但真正对那段历史有研究的人肯定不会认同这一点。秦国的法,只是为了更方便快捷的集权,将全国上下的资源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任凭他以之对外征讨,或是为了享乐而肆意挥霍。
这就是那个庞大无比,看似不可战胜的强大帝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崩溃的原因,它奉行的是扭曲的法家学说,严酷的律法带给人的不是保障,而是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现在,新朝即将建立,气象焕然一新,正是法家**大展身手之时!
没有太多的观望和犹豫,法家**纷纷前往洛阳,准备晋见王羽,一展胸中抱负。
连王羽都没想到,天下竟然还存有这么多相对纯正的法家信徒,短短三个月之间,足足有五百多士子聚集而来,登门拜见。
其中就包括了他一直有心寻找,却因为忘记了对方的籍贯,所以一直没找到的蜀汉名相法正法孝直,还有之前找到却没能成功说动的李严和满宠。
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奇怪。法家的原则姓本来就不是很强,创始人荀况在后世是被当做儒家贤者的,他的**韩非、李斯也都是那种不在乎门户之分,只在意实际利益的人。
所以,即便经过了秦皇焚书、武帝尊儒两次文化浩劫,法家也没被怎么着,只是再次将宗旨修改,从酷法变成了儒家法学而已。
得了这么一大批人才的加入,立法工作自然得以大大加快,不过王羽却没急在一时,他还要等消息继续发酵,看看能不能引起更进一步的反应。
他准备建立的制度,其实和十三、四世纪,欧洲的分封制差不多,他认为这是最适合扩张,所需条件也最低的一种制度。
历史上,就是在这样的制度的驱使和维护下,欧洲人完**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张,除了南北两极之外,文明几乎覆盖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不过,他不是历史学家,不敢保证自己的想法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更多的只是提供一个思路,确立相应的原则,然后集思广益,建一个相对最适合当前状况,也附和自己预期的制度出来。
因此,没有必要急着做结论。
法家之后,墨家和道家也接踵有传承者赶至。
在董仲舒主导的罢黜百家行动中,重点的打击目标就是墨家和道家,此外就商人。徐荣、马钧传承的只是其中一支,更多的墨家子弟都流失在了民间,有的就此消失,有的代代传承,不为人知。
这次王羽公然宣示天下,效果相当好,坊间巷里,水井之旁,都能听到相关的议论,这些隐遁于山林和民间的人也都得了消息,经过谨慎的思考后,终究还是耐不住恢复宗门的**,纷纷出山而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