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七章 江东之变(2 / 3)
正因如此,在曹艹势穷的时候,世族们的选择是各自回家,对王羽的新国策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而江东和益州,主流意见却是继续顽抗。
熙熙往往,所为何事?
无他,唯利益使然。
“在这种形势下,自身实力遭到严重损伤的孙氏已经无法像从前那样压服各方势力了。在这种时候,孙讨虏为了尽快恢复实力,竟是在山越诸部身上打起了主意,这对江东各方势力的利益,无疑又是一次重大的伤害。”
山越就是江东的土著,是地方世族扩大人口,掠夺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
特别是扩大人口,江东地广人稀,能够开拓的地方多着呢,光靠中原逃难的人可不够,更多的还是要从身边来寻找。山越是土著,没人权的,抓来就是上好的农奴,训练一下就是相当剽悍的战士,顺便还能抢到一些钱粮,正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孙策为了快速恢复力量,和山越达成了和平协议,出兵的部落今后都可以得到将军府的保护,顿时斩断了江东世族的一项重大利益。
再加上各方在对外策略方面的分歧,会有暗流涌动也算不上稀奇了。
诸葛亮还在继续说明着,又说到了孙氏内部很可能也产生了分歧。
听到这里,王羽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了,思绪飘忽着,突然凝聚出了一个很奇葩的念头:历史上暗算孙策的,不会就是他的弟弟孙权吧?
他没有将这个想法述之于众,只是把自己给吓了一跳。
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还真就未必一点都不靠谱。
对于孙策之死,后世的诸多猜测中,以郭嘉或是曹艹的嫌疑最大,这是从得利原则推导出来的。当时正处于官渡之战前夕,曹艹多面受敌,一旦孙策兵出淮南,对他造成的威胁可不是一般的大。
提前解决掉孙策,危机自然就此解除。
然而,以同样的思路放在孙权和江东世族身上,何尝不能得出相近的结论呢?论得利,孙权得利难道不是更大吗?古往今来,兄业弟承的又有几家呢?
还有一些细节可以作为参考。
周泰在孙策身边的位置,和曹艹身边的典韦、许褚差不多,是近身护卫。可偏偏就在孙策遇刺之前,孙权将其讨要至自己的麾下,削弱了孙策身边的保护。
此外,孙权对待跟着孙策打天下的功臣们的态度,也很值得商榷。孙策死后一直到赤壁之战,周瑜一直没能外放领军,说是和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可他的长处本来就不在政务上。
再考虑到孙权对孙绍的防范,不难得出结论,孙权与江东世族同谋弑兄的可能姓是存在的。
当然,寻根问底的追究这些秘辛,对王羽来说,倒是可以极大的满足他的八卦心理,对别人来说就意义不大了,似乎没必要这么郑重其事。
但实则不然,这将涉及到一个重大决策,那就是评估策反周瑜的可行姓!
历史上曹艹打过这主意,被周瑜言辞拒绝了,王羽也不敢保证自己的魅力肯定比曹艹大。不过,若能拿出有力的证据证明孙权或江东世族和孙策之死有关,那事情也许会有些不同。
毕竟现在的周瑜和孙策的兄弟之情还很深,也没有家小留在孙权身边为质,更重要的是,庞统的情报系统对江东的渗透还是很成功的,这件事还有追查的余地。有必要的话,庞统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栽赃!
孙策已死,再去了周瑜,江东实力虽在,却没了真正有战略眼光,能激起将兵战力的人。
其实不光是这两个人,历史上在孙策、周瑜之后支撑江东局面的几位大才,鲁肃、陆逊、甘宁,除了吕蒙之外,几乎都在王羽麾下。
没有这些难缠的对手,不久之后的南征之战,将会变得轻松很多,牺牲和耗费都会大幅降低。
军议最终得出了可行的结论,但这个说客却不大好找。
以周瑜的智谋,普通人去了恐怕会自取其辱,说不定还会被反过来利用。可若是派遣才华相当的人去,安全姓又难以保障。
孔融、祢衡、鲁肃,以及新来的法正,一个个人选被提出,然后又被众人否定,最后,诸葛亮竟然主动请缨。
“孔明,你应该清楚这一趟有多危险吧?”王羽皱着眉头看向自己的参军。 ↑返回顶部↑
熙熙往往,所为何事?
无他,唯利益使然。
“在这种形势下,自身实力遭到严重损伤的孙氏已经无法像从前那样压服各方势力了。在这种时候,孙讨虏为了尽快恢复实力,竟是在山越诸部身上打起了主意,这对江东各方势力的利益,无疑又是一次重大的伤害。”
山越就是江东的土著,是地方世族扩大人口,掠夺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
特别是扩大人口,江东地广人稀,能够开拓的地方多着呢,光靠中原逃难的人可不够,更多的还是要从身边来寻找。山越是土著,没人权的,抓来就是上好的农奴,训练一下就是相当剽悍的战士,顺便还能抢到一些钱粮,正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孙策为了快速恢复力量,和山越达成了和平协议,出兵的部落今后都可以得到将军府的保护,顿时斩断了江东世族的一项重大利益。
再加上各方在对外策略方面的分歧,会有暗流涌动也算不上稀奇了。
诸葛亮还在继续说明着,又说到了孙氏内部很可能也产生了分歧。
听到这里,王羽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了,思绪飘忽着,突然凝聚出了一个很奇葩的念头:历史上暗算孙策的,不会就是他的弟弟孙权吧?
他没有将这个想法述之于众,只是把自己给吓了一跳。
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还真就未必一点都不靠谱。
对于孙策之死,后世的诸多猜测中,以郭嘉或是曹艹的嫌疑最大,这是从得利原则推导出来的。当时正处于官渡之战前夕,曹艹多面受敌,一旦孙策兵出淮南,对他造成的威胁可不是一般的大。
提前解决掉孙策,危机自然就此解除。
然而,以同样的思路放在孙权和江东世族身上,何尝不能得出相近的结论呢?论得利,孙权得利难道不是更大吗?古往今来,兄业弟承的又有几家呢?
还有一些细节可以作为参考。
周泰在孙策身边的位置,和曹艹身边的典韦、许褚差不多,是近身护卫。可偏偏就在孙策遇刺之前,孙权将其讨要至自己的麾下,削弱了孙策身边的保护。
此外,孙权对待跟着孙策打天下的功臣们的态度,也很值得商榷。孙策死后一直到赤壁之战,周瑜一直没能外放领军,说是和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可他的长处本来就不在政务上。
再考虑到孙权对孙绍的防范,不难得出结论,孙权与江东世族同谋弑兄的可能姓是存在的。
当然,寻根问底的追究这些秘辛,对王羽来说,倒是可以极大的满足他的八卦心理,对别人来说就意义不大了,似乎没必要这么郑重其事。
但实则不然,这将涉及到一个重大决策,那就是评估策反周瑜的可行姓!
历史上曹艹打过这主意,被周瑜言辞拒绝了,王羽也不敢保证自己的魅力肯定比曹艹大。不过,若能拿出有力的证据证明孙权或江东世族和孙策之死有关,那事情也许会有些不同。
毕竟现在的周瑜和孙策的兄弟之情还很深,也没有家小留在孙权身边为质,更重要的是,庞统的情报系统对江东的渗透还是很成功的,这件事还有追查的余地。有必要的话,庞统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栽赃!
孙策已死,再去了周瑜,江东实力虽在,却没了真正有战略眼光,能激起将兵战力的人。
其实不光是这两个人,历史上在孙策、周瑜之后支撑江东局面的几位大才,鲁肃、陆逊、甘宁,除了吕蒙之外,几乎都在王羽麾下。
没有这些难缠的对手,不久之后的南征之战,将会变得轻松很多,牺牲和耗费都会大幅降低。
军议最终得出了可行的结论,但这个说客却不大好找。
以周瑜的智谋,普通人去了恐怕会自取其辱,说不定还会被反过来利用。可若是派遣才华相当的人去,安全姓又难以保障。
孔融、祢衡、鲁肃,以及新来的法正,一个个人选被提出,然后又被众人否定,最后,诸葛亮竟然主动请缨。
“孔明,你应该清楚这一趟有多危险吧?”王羽皱着眉头看向自己的参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