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1 / 6)
劣等自卑感——围绕着神经症生活方式
有一种生活方式是“搬出某种借口试图回避自己该做的课题”,阿德勒称其为“神经症生活方式”。本章中我们要提及的是什么叫神经症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是指什么。
生活方式(life style)的含义
阿德勒心理学中的“生活方式”就是指对于自己和世界的现状和与理想所抱有的一种信念体系。构成生活方式的信念体系,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一种信念。因为是信念,所以其他人未必能理解。有的人实际上很瘦却认为自己是个胖子,也有的人实际上是漂亮美人却认为自己很丑。
第二,世界观。认为自己身边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一种信念。有的人把世界看成是危险的场所,有的人却把它看成是安全的地方。对于“他人”,有的人认为他人是伙伴,只要有必要就会向自己伸出援助之手;有的人却认为他人是危险的敌人,自己一旦稍微放松警惕,他人就会设局陷害自己。
第三,自我理想。认为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比如,有人认为自己应该是个优秀的,有人认为自己应该被人喜欢。
人设定目标并去追求目标的行为,和自我理想有关。自我理想本身就是目标,这是实现上层目标和幸福的必要手段。
我们来谈谈我们自己吧。首先,我们没法拿别的“我”来替换现在的“我”。即使讨厌这样的我、即使我有很多毛病,到死都没法跟其他的“我”来交换现在的“我”。但是,生活方式却是可以改变的。举个例子,类似于电脑、智能手机的OS版本更新。相同的硬件,只更新了OS,我们的电脑和智能手机也能焕然一新。
前面所说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静止的定义,但是它也可以是个动态的定义。所谓生活方式,类似于“性格”,但是根据阿德勒的严密理论,可以定义为“性格特征是,人的运动轨迹呈现在外部时的一种形态而已”。(《性格心理学》)
此处的“运动轨迹”和“生活方式”的定义几乎一致。运动轨迹是指,人会向着已制定的目标做出某种行动,即行动轨迹。至于人会制定什么目标、朝着该目标采取什么行动以及到达目标的路线等,每个人都会不同。贯穿一个人人生的、朝着某一个目标移动时所特有的运动轨迹或运动规则,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就像是一副眼镜,人是通过它来看到自己和世界。阿德勒眼里的世界很简单,但这不代表任何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你把它看得很复杂,是因为你为世界“赋予了神经症式的定义”,而做出这种定义的人往往都有“神经症生活方式”。关于它的含义,我们会在后面论述。
作为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的生活方式
“我们能看到有的人从小就在探索“人生意义”。就算是婴儿,都在试图看清自己,努力参与自己周围的人生。儿童,直到五岁结束,将采用统一而成型的行动模式及问题、课题的解决方式。
可以从世界和自己身上期待什么呢,对于这一点,儿童早就有一个固定认识,而这一认识是人的一生中最为深刻、且持续时间最为长久的概念。一旦确定,世界会通过这一认识、(主观看法)去了解和认知。经历,往往是还没有被接受就已经得到了解释,而这种解释,与儿童对人生所赋予的最初的含义相一致。[《有关人生之意义的心理学(上)》]
所谓的“婴儿看清自己、努力参与自己周围的人生”是指婴儿通过大声哭泣的行为试图吸引周围大人的关注,婴儿出生后就会喝母乳也是这个例子之一。
“统一而成型的行动模式及对问题、课题的解决方式”就是我们所谈的生活方式。人其实是通过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个世界的。
这个生活方式一旦确立,人就只会通过这个来看待世界,而且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是通过生活方式来看待、思考、感知、行动的。
“经历,往往是还没有被接受就已经得到了解释,而这种解释,与儿童对人生所赋予的最初的含义相一致”是指,经历并不是作为相同内容来被人接受的,它肯定是在被接受之前,就由经历者来加以解释的。不解释就经历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这种解释,与儿童对人生所赋予的最初的含义相一致”是指,如果把人生看成是可怕的,经历就会和这个定义一致。对人生抱有悲观见解的人,不管经历什么,都会做出类似的解释以证明自己的悲观见解是正确的。
被赋予意义的世界
以上就是生活方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相同的,要知道我们其实是生活在自己所定义的世界里。有几个孩子的父母,认为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但是,孩子很快就会发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关心、爱和其他兄弟姐妹并不相同。甚至可以说,孩子们虽然同在一个家庭成长,其实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生活在一个家庭的孩子们,就是在同一个环境中成长,这是一种很常见的错误认识。当然,一个家庭所有的成员中共通点还是很多的。但是,每个孩子精神世界是独立的,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神经症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这个区别,并不客观。几个孩子口中所描述的儿童时代,很可能是五花八门截然不同的。家里有两个孩子,直到长大成人,互相认为父母更爱的是另外一个而不是自己,这种情况很常见。
性格
生活方式呈现在外部的形态,便是“性格”。
“性格可以表现一个人就周围的世界和伙伴(统称为共同体)以及人生课题的认识和认知。”(《性格心理学》)
任何人,离开了与他人的关系、人际关系,只靠自己一个人是活不下去的。就是这种人际关系,是人们毕生都躲不开的“人生课题”。该如何解决它?是否该和它保持一定距离呢?阿德勒用“性格”来分析这一点。
生活方式或生活方式呈现在外部的形态—即“性格”,绝不是属于内面的东西,它只会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会成为问题。如果人是一个人活着的,那么生活方式、性格都不会成为问题。
社会概念 ↑返回顶部↑
有一种生活方式是“搬出某种借口试图回避自己该做的课题”,阿德勒称其为“神经症生活方式”。本章中我们要提及的是什么叫神经症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是指什么。
生活方式(life style)的含义
阿德勒心理学中的“生活方式”就是指对于自己和世界的现状和与理想所抱有的一种信念体系。构成生活方式的信念体系,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一种信念。因为是信念,所以其他人未必能理解。有的人实际上很瘦却认为自己是个胖子,也有的人实际上是漂亮美人却认为自己很丑。
第二,世界观。认为自己身边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一种信念。有的人把世界看成是危险的场所,有的人却把它看成是安全的地方。对于“他人”,有的人认为他人是伙伴,只要有必要就会向自己伸出援助之手;有的人却认为他人是危险的敌人,自己一旦稍微放松警惕,他人就会设局陷害自己。
第三,自我理想。认为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比如,有人认为自己应该是个优秀的,有人认为自己应该被人喜欢。
人设定目标并去追求目标的行为,和自我理想有关。自我理想本身就是目标,这是实现上层目标和幸福的必要手段。
我们来谈谈我们自己吧。首先,我们没法拿别的“我”来替换现在的“我”。即使讨厌这样的我、即使我有很多毛病,到死都没法跟其他的“我”来交换现在的“我”。但是,生活方式却是可以改变的。举个例子,类似于电脑、智能手机的OS版本更新。相同的硬件,只更新了OS,我们的电脑和智能手机也能焕然一新。
前面所说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静止的定义,但是它也可以是个动态的定义。所谓生活方式,类似于“性格”,但是根据阿德勒的严密理论,可以定义为“性格特征是,人的运动轨迹呈现在外部时的一种形态而已”。(《性格心理学》)
此处的“运动轨迹”和“生活方式”的定义几乎一致。运动轨迹是指,人会向着已制定的目标做出某种行动,即行动轨迹。至于人会制定什么目标、朝着该目标采取什么行动以及到达目标的路线等,每个人都会不同。贯穿一个人人生的、朝着某一个目标移动时所特有的运动轨迹或运动规则,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就像是一副眼镜,人是通过它来看到自己和世界。阿德勒眼里的世界很简单,但这不代表任何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你把它看得很复杂,是因为你为世界“赋予了神经症式的定义”,而做出这种定义的人往往都有“神经症生活方式”。关于它的含义,我们会在后面论述。
作为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的生活方式
“我们能看到有的人从小就在探索“人生意义”。就算是婴儿,都在试图看清自己,努力参与自己周围的人生。儿童,直到五岁结束,将采用统一而成型的行动模式及问题、课题的解决方式。
可以从世界和自己身上期待什么呢,对于这一点,儿童早就有一个固定认识,而这一认识是人的一生中最为深刻、且持续时间最为长久的概念。一旦确定,世界会通过这一认识、(主观看法)去了解和认知。经历,往往是还没有被接受就已经得到了解释,而这种解释,与儿童对人生所赋予的最初的含义相一致。[《有关人生之意义的心理学(上)》]
所谓的“婴儿看清自己、努力参与自己周围的人生”是指婴儿通过大声哭泣的行为试图吸引周围大人的关注,婴儿出生后就会喝母乳也是这个例子之一。
“统一而成型的行动模式及对问题、课题的解决方式”就是我们所谈的生活方式。人其实是通过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个世界的。
这个生活方式一旦确立,人就只会通过这个来看待世界,而且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是通过生活方式来看待、思考、感知、行动的。
“经历,往往是还没有被接受就已经得到了解释,而这种解释,与儿童对人生所赋予的最初的含义相一致”是指,经历并不是作为相同内容来被人接受的,它肯定是在被接受之前,就由经历者来加以解释的。不解释就经历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这种解释,与儿童对人生所赋予的最初的含义相一致”是指,如果把人生看成是可怕的,经历就会和这个定义一致。对人生抱有悲观见解的人,不管经历什么,都会做出类似的解释以证明自己的悲观见解是正确的。
被赋予意义的世界
以上就是生活方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相同的,要知道我们其实是生活在自己所定义的世界里。有几个孩子的父母,认为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但是,孩子很快就会发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关心、爱和其他兄弟姐妹并不相同。甚至可以说,孩子们虽然同在一个家庭成长,其实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生活在一个家庭的孩子们,就是在同一个环境中成长,这是一种很常见的错误认识。当然,一个家庭所有的成员中共通点还是很多的。但是,每个孩子精神世界是独立的,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神经症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这个区别,并不客观。几个孩子口中所描述的儿童时代,很可能是五花八门截然不同的。家里有两个孩子,直到长大成人,互相认为父母更爱的是另外一个而不是自己,这种情况很常见。
性格
生活方式呈现在外部的形态,便是“性格”。
“性格可以表现一个人就周围的世界和伙伴(统称为共同体)以及人生课题的认识和认知。”(《性格心理学》)
任何人,离开了与他人的关系、人际关系,只靠自己一个人是活不下去的。就是这种人际关系,是人们毕生都躲不开的“人生课题”。该如何解决它?是否该和它保持一定距离呢?阿德勒用“性格”来分析这一点。
生活方式或生活方式呈现在外部的形态—即“性格”,绝不是属于内面的东西,它只会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会成为问题。如果人是一个人活着的,那么生活方式、性格都不会成为问题。
社会概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