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6 / 6)
“这种类型的人,都不太喜欢扩大自己的世界范围。其结果,往往会在意外的地方浪费自己的时间,还常使自己和周围的人陷入尴尬局面。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很难融进去。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做好准备面对新环境,而且坚信离开了自己习惯的特定规定、魔法词汇就寸步难行。”(《性格心理学》)
原理主义者会优先遵从规定、原理。即使有更为有效的方法,也不愿意采用。最终,会因此而浪费时间。即使这样,他们也要尽量去躲开各种新变化。
害怕不可控制的事物
伊坂幸太郎借登场人物的嘴说过一句:“有一种人,对自己可以控制的事物会感到放心。”(《死神的浮力》)比如,“使用手枪的是我自己,何时使用它,取决于我自己。”
认为自己可以控制的人,会认为自己开车比坐飞机安全得多。实际上,汽车事故发生频率远远大于飞机事故。
“即便如此,人还是觉得自己开车比坐飞机安全。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他们认为车可以自己控制。”
此处在暗示,自己认为可控的事物,未必真的如此。手边有枪的人,当他突然有了自杀冲动时开枪杀死自己的可能性会比没有手枪的人大得多。同样,对于烟草、毒药等,有人就是过度自信,认为自己可以控制,结果到了失控状态。正是因为狂妄自大地认为世界最一流的安全标准,所以,发生了核电站爆炸事故时完全失控无法挽回。总之,万事都想自己控制,而对于不可控的事物会感到害怕、想尽量避开。
要知道人最由不得自己的是死亡。何时死亡、会怎么死,这件事谁都无法预估和控制,所以才显得如此可怕。人际关系,同样也不可控制。所有人都一样。尤其是孩子,我们完全无法预测下一分钟孩子会做出什么事来。孩子们经常做出一些让父母猝不及防的举动,父母之所以觉得育儿辛苦,是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本应该可控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停留在熟悉的环境里
阿德勒经常会举广场神经症的例子。
“‘我不能去太远的地方,我必须得停留在熟悉的环境里。人生处处有危险,必须躲开这些危险。’如果一个人对这种想法坚信不疑,那么,他定会表现出种种症状。比如他会一直躲在房间里或钻进被子里不肯出来。”[《有关人生之意义的心理学(上)》]
在家里,只和家人见面交流的话,很容易预测发生的事,但是,一旦走出家门,就完全无法预测会发生什么。他们觉得在外面遇到的人都很可怕,外面的世界很恐怖,而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而变得充满险境丛生。
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他们这样看待世界才得到的结论,现实中的世界不一定就是充满危险的。的确,我们所处的世界,不知何时会发生灾害、事故或事件。但是,神经症者却是过分夸大了这个世界的危险性,以此为借口停留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里”。
有关前面所说的“很难预测”,对于一个将他人视为敌人、将世界视为险境的人来讲,人际关系是不可预测且不可控制的,因此就想逃避。把他人视为伙伴的人,同样,人际关系虽然不可预测,却不认为他人就是那种“说句话都会伤害到自己”的可怕的存在,而且,外面的世界也并不是那么可怕而危险的。
有关前面所说的“原理主义者”,阿德勒说。
“对这种人来讲,当春天来临时,是他们最为难受之际。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冬天。天气一变暖,人们会纷纷走到外面,这也意味着需要和很多人发生和建立人际关系,他们会因此而感到负担,心情也会变得不快。一到春天,他们就会心情低落。”(《性格心理学》)
漫长的冬天过后,春天到来之际,很多人会心情大好、躁动起来。一想起花朵开始破开雪层而准备绽放,听到窗外欢快的鸟鸣声,蜷缩在家里过了一个冬天的人们都会按捺不住心中兴奋,纷纷推开家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但是,也有人会对于春天的到来感到不悦。长期习惯和熟悉的季节过去,新的季节即将到来,他们的生活也因此而发生变化。天气变暖,走到外面,不得已和他人见面。如果是在日本,四月就是入学、入职季,一想到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过程中所要经历的种种烦心事,他们实在是无心为春天的到来而高兴。他们甚至希望春天要是也能像熊一样来个“春”眠该多好。
但是,并不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危险才不愿意走到外面。他真正害怕的是,当自己走到外面时有可能会遭到他人冷落,他想避开的是这种状况。
“必须治疗的最后一个病症,就是毫不关心他人的心态。比如走在路上的行人和他擦肩而过时所产生的那种恐惧心态,是必须治疗的。这种恐惧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广场恐惧症。有一种人极力想排斥所有非以己为关注焦点的状况,惧怕遇到这种情况,这就是广场恐惧症。”(《神经症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成功地成为人们关注之焦点,使周围的人服侍、奉献于自己。换作家庭,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家人。这就是所有神经症者身上共同的特征。
“所有的神经症者,多多少少,都会限制行动范围和世界的接触范围。他们会和现实中所遇到的三个人生课题保持一定距离,把自己限制在自认为可控的环境里。神经症者会把自己关进一个狭窄的房间里,关上房门,远离风、日光、新鲜空气而度过一生。”[《有关人生之意义的心理学(上)》]
在这个环境里,他们所面对的人际关系也仅限于家人,很容易预测到未来发生的事,这在他们看来是可控范围内的,比如使父母听从于自己,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支配行为之一。 ↑返回顶部↑
原理主义者会优先遵从规定、原理。即使有更为有效的方法,也不愿意采用。最终,会因此而浪费时间。即使这样,他们也要尽量去躲开各种新变化。
害怕不可控制的事物
伊坂幸太郎借登场人物的嘴说过一句:“有一种人,对自己可以控制的事物会感到放心。”(《死神的浮力》)比如,“使用手枪的是我自己,何时使用它,取决于我自己。”
认为自己可以控制的人,会认为自己开车比坐飞机安全得多。实际上,汽车事故发生频率远远大于飞机事故。
“即便如此,人还是觉得自己开车比坐飞机安全。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他们认为车可以自己控制。”
此处在暗示,自己认为可控的事物,未必真的如此。手边有枪的人,当他突然有了自杀冲动时开枪杀死自己的可能性会比没有手枪的人大得多。同样,对于烟草、毒药等,有人就是过度自信,认为自己可以控制,结果到了失控状态。正是因为狂妄自大地认为世界最一流的安全标准,所以,发生了核电站爆炸事故时完全失控无法挽回。总之,万事都想自己控制,而对于不可控的事物会感到害怕、想尽量避开。
要知道人最由不得自己的是死亡。何时死亡、会怎么死,这件事谁都无法预估和控制,所以才显得如此可怕。人际关系,同样也不可控制。所有人都一样。尤其是孩子,我们完全无法预测下一分钟孩子会做出什么事来。孩子们经常做出一些让父母猝不及防的举动,父母之所以觉得育儿辛苦,是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本应该可控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停留在熟悉的环境里
阿德勒经常会举广场神经症的例子。
“‘我不能去太远的地方,我必须得停留在熟悉的环境里。人生处处有危险,必须躲开这些危险。’如果一个人对这种想法坚信不疑,那么,他定会表现出种种症状。比如他会一直躲在房间里或钻进被子里不肯出来。”[《有关人生之意义的心理学(上)》]
在家里,只和家人见面交流的话,很容易预测发生的事,但是,一旦走出家门,就完全无法预测会发生什么。他们觉得在外面遇到的人都很可怕,外面的世界很恐怖,而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而变得充满险境丛生。
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他们这样看待世界才得到的结论,现实中的世界不一定就是充满危险的。的确,我们所处的世界,不知何时会发生灾害、事故或事件。但是,神经症者却是过分夸大了这个世界的危险性,以此为借口停留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里”。
有关前面所说的“很难预测”,对于一个将他人视为敌人、将世界视为险境的人来讲,人际关系是不可预测且不可控制的,因此就想逃避。把他人视为伙伴的人,同样,人际关系虽然不可预测,却不认为他人就是那种“说句话都会伤害到自己”的可怕的存在,而且,外面的世界也并不是那么可怕而危险的。
有关前面所说的“原理主义者”,阿德勒说。
“对这种人来讲,当春天来临时,是他们最为难受之际。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冬天。天气一变暖,人们会纷纷走到外面,这也意味着需要和很多人发生和建立人际关系,他们会因此而感到负担,心情也会变得不快。一到春天,他们就会心情低落。”(《性格心理学》)
漫长的冬天过后,春天到来之际,很多人会心情大好、躁动起来。一想起花朵开始破开雪层而准备绽放,听到窗外欢快的鸟鸣声,蜷缩在家里过了一个冬天的人们都会按捺不住心中兴奋,纷纷推开家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但是,也有人会对于春天的到来感到不悦。长期习惯和熟悉的季节过去,新的季节即将到来,他们的生活也因此而发生变化。天气变暖,走到外面,不得已和他人见面。如果是在日本,四月就是入学、入职季,一想到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过程中所要经历的种种烦心事,他们实在是无心为春天的到来而高兴。他们甚至希望春天要是也能像熊一样来个“春”眠该多好。
但是,并不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危险才不愿意走到外面。他真正害怕的是,当自己走到外面时有可能会遭到他人冷落,他想避开的是这种状况。
“必须治疗的最后一个病症,就是毫不关心他人的心态。比如走在路上的行人和他擦肩而过时所产生的那种恐惧心态,是必须治疗的。这种恐惧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广场恐惧症。有一种人极力想排斥所有非以己为关注焦点的状况,惧怕遇到这种情况,这就是广场恐惧症。”(《神经症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成功地成为人们关注之焦点,使周围的人服侍、奉献于自己。换作家庭,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家人。这就是所有神经症者身上共同的特征。
“所有的神经症者,多多少少,都会限制行动范围和世界的接触范围。他们会和现实中所遇到的三个人生课题保持一定距离,把自己限制在自认为可控的环境里。神经症者会把自己关进一个狭窄的房间里,关上房门,远离风、日光、新鲜空气而度过一生。”[《有关人生之意义的心理学(上)》]
在这个环境里,他们所面对的人际关系也仅限于家人,很容易预测到未来发生的事,这在他们看来是可控范围内的,比如使父母听从于自己,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支配行为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