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7(2 / 9)
不可否认,人受到认可当然会比较开心。但是,我们并不是为了得到他者的认可而活的。就算是我们满足了他者对我们的期待,这只是我们活了他者的人生而已,算不上是活了自己的人生。
意外的是,很多人无法摆脱这种认可欲求。这种人,如果自己做的事得不得别人的认可,就放弃继续做事。小孩子在走廊里看到地上有垃圾,就会先看看周围。他在想,有没有人在看着我捡垃圾呢。我不希望大家变成这种只在有人看着的地方才会捡起垃圾的孩子。
一般来讲任何人都有这种被认可的欲求。但是,被认可是绝对必要的吗?并不是。反而,这种被认可欲求引发的问题还很多。谁都有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被认可欲求到底什么地方有问题呢?如何才能摆脱它,变得自由呢?
有了贡献感,被认可欲就会消失
包括没有人对自己说“谢谢”、得不到他人的认可等情况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发生。
刚生下来不久的婴儿,不管父母怎么照顾他,也不会说“谢谢”。没有父母的照顾,孩子是活不下去的,因此不管孩子会不会道谢,父母都会继续照看孩子。没有哪个父母会因为孩子没有道谢而弃孩子不顾,但是对于一个被认可欲十分强烈的人而言,育儿并非易事。
我在照顾患有痴呆症的父亲时,有一次出乎意料地听到父亲说“谢谢”。我很惊讶,也很开心,要知道父亲并不是总说“谢谢”的。但是,我也不会因为父亲不说“谢谢”而对他生气。因为我并不是为了得到他的感谢而照顾他。有时候父亲的怒气会突然爆发,我也会很受刺激,第二天都不愿意见到他的脸,这也是常有的,但是因为自己生病而减少了外面的工作量后,也能多出更多的时间照看父亲了,对此我深感庆幸。即使两个人发生了冲突,即使父亲不说“谢谢”,照看父亲这件事还是让我有了一种贡献感。比起育儿,看护(陪护)对被认可欲强大的人来讲,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有的人,甚至希望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能换来对方的“谢谢”,得不到就会心存不满,这就是被认可欲。有了贡献感,就不会再期待他人的“谢谢”了,因为没必要再让他人关注自己所做的事情了。
一个人的被认可欲,只要有了贡献感就会消失。通过自己的行动,获得了贡献感,即使不被任何人认可,也不会再去介意。因为对伙伴做了贡献,即使不被认可,也不会去介意,但是把他者视为敌人而不是伙伴,那么,自己做的事如果不被认可,就会觉得自己被迫做了牺牲,再说,明明将对方视为敌人,还要为对方做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伪善吧。
我们使用“贡献感”这个词是有理由的。如果你以为只有做特殊事情才算是做了贡献,那么,贡献这件事就太难实现了。实际上,我们需要达到一种状态:即即使没有以有形态、看得见的方式做贡献,仅以“存在”本身就能感到对他者做出了贡献。在这一基础上,如果行动上也能做出贡献的话,就更是锦上添花了。这倒不是说我们只要自认为自己在贡献、自我满足就万事大吉了。
被认可欲,会依赖于他者。但是贡献感不需要依赖他者。不管他者是否认可自己,都能获得贡献感。就像你自己不用为了满足他者的期待而活,他者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的。即使我们做了正确的行动,也依然免不了有不认可的人,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发怒。想要被认可,就得迎合他者的价值标准,关注和在意他者如何看待自己,不得不选择一种很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个原因导致他们被迫过上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所谓认可、夸奖是有能力的人对没有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评价。只有在纵向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陪着伙伴去做心理咨询的人,等心理咨询结束后,伙伴对他说“等了我这么久,好厉害啊”,他也不会因此而感到高兴吧。想要被认可的人,等于是想被认可你自己是无能的。用拍马屁来哄上司开心、让他认可自己的人,实质上是主动摆出了“我是无能力者”的姿态,主动站到了人际关系的最底层。听到这里如果你还想被认可的话,那可真是太让人感到意外了。
不去满足他者的期待
子女结婚的时候,大多数父母都会反对。即使不是很强烈地反对,很少会见到哪个父母一开始就十分满意、百分百地祝福子女幸福。是要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让父母悲伤或生气呢,还是放弃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好让父母放心呢?似乎只能二选一。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同时又不让父母发怒、悲伤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你要是这么想,那么,父母的反对就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像等待台风过去一样,你只需要耐心等待父母的混乱状态消失就好。
且不论子女结婚时父母会有什么感情,这种感情,父母只能靠自己解决。父母对子女的结婚怎么看、对子女的结婚表示什么态度,这是父母自身的课题,不能把自己的课题推给子女让他们来解决。也就是说父母不可能强迫子女放弃和父母不满意的对象结婚。
当然,子女可以好好对父母说明,说服他们同意自己的结婚,并为自己祝福。这是可能的。所以,请不要还未尝试就先放弃,说父母肯定不会听自己,即使遭到了反对,也要耐心说服。
要知道这是你们自己的人生,我认为,不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而去选择父母推荐的对象、这种事绝对做不得。让我吃惊的是,竟然有人为了不让父母悲伤,放弃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他们认为,结婚不是只有两个人的问题,如果父母不认可自己的结婚,那么自己和喜欢的人结婚也没有意义。
被认可欲的问题之一,就在这里。明明是自己的事,还希望被人认可。这种人优先考虑的是他者的意愿,而不是自己的。
孩子结婚时尊重父母的意愿而不是自己,其实这个行为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目的。如果此时听取了父母的意见,和父母所希望的人结婚的话,看上去似乎很体贴孝顺,但是实际上在将来如果婚姻遭到失败,就可以有借口说当时要是不听父母的话就好了,可以把责任推卸给父母。当然,和父母认可的人结婚,没有坚持自己的主张,责任其实在子女身上。
高中时期,拿到英文作文课的试卷后,我突然有种感觉,觉得这可能不是老师自己出的题。下课后,我就去书店,翻了几本英文作文相关试题集。果不其然,老师是按照其中一本的试题出的。
我立即买了那本。第二天预习时,很想看看试题的标准答案。当然了,我没有一开始就去看答案。但是,先自己做完后去看答案总该可以吧?于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看了标准答案。照着答案,修改了自己的作文。不是照抄,只是做了参考而已。
第二天去上课。课上,学生会上讲台答题。老师一边解说,一边修改学生的答案。我的答案是看了正确答案后做的,当然不会出错。老师没有做任何修改,还说了一句。“你的英语很棒啊。”
听到这句后,我就想着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看了标准答案写出了完美的试卷;靠这个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可这丝毫不能帮助我提高英语实力。
即使到了现在,写英语文章依然是我的弱项。为了克服这个“我不会”的想法,只能每天勤奋努力。但是,自从听到“你的英语很棒”这句赞美后,我就有了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应该很会英语才是。不自觉地逃避英语实力差的现实,不肯去正视问题。
不去活在可能性里
后来,我到一所大学教古希腊语。有一次,让同学们把希腊语翻成日语。有一个学生始终保持沉默,就是不愿意开口。那个学生会很多门外语,会英语、德语,还会法语。不过,看到很难的古希腊语,第一次碰到了自己不会的语言。我问他为什么不回答。他说,不愿意让老师认为自己是个差学生。
但是,对他来讲,重要的是学到那门语言,而不是得到我的好评和认可。如果他不回答,我就无从得知他不会的是哪个部分、错在哪里。当然也有我的责任,我的教育方式尚有不足。学生如果只考虑得到老师的认可,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我对那个学生说:“即使你做错了这些题,我也绝不会因此而认为你是一个‘差学生’。”从那一次开始,他就再也不怕自己犯错。他的希腊语很快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超越劣等感
上小学之前,祖父总是对我说“长大了要上京大啊”。那时我并没有听懂祖父的意思,只是隐约觉得要是进了京大,大人们会夸我。虽然不知道具体意思,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要想进京大,就得聪明、就得学习好。 ↑返回顶部↑
意外的是,很多人无法摆脱这种认可欲求。这种人,如果自己做的事得不得别人的认可,就放弃继续做事。小孩子在走廊里看到地上有垃圾,就会先看看周围。他在想,有没有人在看着我捡垃圾呢。我不希望大家变成这种只在有人看着的地方才会捡起垃圾的孩子。
一般来讲任何人都有这种被认可的欲求。但是,被认可是绝对必要的吗?并不是。反而,这种被认可欲求引发的问题还很多。谁都有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被认可欲求到底什么地方有问题呢?如何才能摆脱它,变得自由呢?
有了贡献感,被认可欲就会消失
包括没有人对自己说“谢谢”、得不到他人的认可等情况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发生。
刚生下来不久的婴儿,不管父母怎么照顾他,也不会说“谢谢”。没有父母的照顾,孩子是活不下去的,因此不管孩子会不会道谢,父母都会继续照看孩子。没有哪个父母会因为孩子没有道谢而弃孩子不顾,但是对于一个被认可欲十分强烈的人而言,育儿并非易事。
我在照顾患有痴呆症的父亲时,有一次出乎意料地听到父亲说“谢谢”。我很惊讶,也很开心,要知道父亲并不是总说“谢谢”的。但是,我也不会因为父亲不说“谢谢”而对他生气。因为我并不是为了得到他的感谢而照顾他。有时候父亲的怒气会突然爆发,我也会很受刺激,第二天都不愿意见到他的脸,这也是常有的,但是因为自己生病而减少了外面的工作量后,也能多出更多的时间照看父亲了,对此我深感庆幸。即使两个人发生了冲突,即使父亲不说“谢谢”,照看父亲这件事还是让我有了一种贡献感。比起育儿,看护(陪护)对被认可欲强大的人来讲,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有的人,甚至希望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能换来对方的“谢谢”,得不到就会心存不满,这就是被认可欲。有了贡献感,就不会再期待他人的“谢谢”了,因为没必要再让他人关注自己所做的事情了。
一个人的被认可欲,只要有了贡献感就会消失。通过自己的行动,获得了贡献感,即使不被任何人认可,也不会再去介意。因为对伙伴做了贡献,即使不被认可,也不会去介意,但是把他者视为敌人而不是伙伴,那么,自己做的事如果不被认可,就会觉得自己被迫做了牺牲,再说,明明将对方视为敌人,还要为对方做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伪善吧。
我们使用“贡献感”这个词是有理由的。如果你以为只有做特殊事情才算是做了贡献,那么,贡献这件事就太难实现了。实际上,我们需要达到一种状态:即即使没有以有形态、看得见的方式做贡献,仅以“存在”本身就能感到对他者做出了贡献。在这一基础上,如果行动上也能做出贡献的话,就更是锦上添花了。这倒不是说我们只要自认为自己在贡献、自我满足就万事大吉了。
被认可欲,会依赖于他者。但是贡献感不需要依赖他者。不管他者是否认可自己,都能获得贡献感。就像你自己不用为了满足他者的期待而活,他者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的。即使我们做了正确的行动,也依然免不了有不认可的人,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发怒。想要被认可,就得迎合他者的价值标准,关注和在意他者如何看待自己,不得不选择一种很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个原因导致他们被迫过上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所谓认可、夸奖是有能力的人对没有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评价。只有在纵向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陪着伙伴去做心理咨询的人,等心理咨询结束后,伙伴对他说“等了我这么久,好厉害啊”,他也不会因此而感到高兴吧。想要被认可的人,等于是想被认可你自己是无能的。用拍马屁来哄上司开心、让他认可自己的人,实质上是主动摆出了“我是无能力者”的姿态,主动站到了人际关系的最底层。听到这里如果你还想被认可的话,那可真是太让人感到意外了。
不去满足他者的期待
子女结婚的时候,大多数父母都会反对。即使不是很强烈地反对,很少会见到哪个父母一开始就十分满意、百分百地祝福子女幸福。是要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让父母悲伤或生气呢,还是放弃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好让父母放心呢?似乎只能二选一。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同时又不让父母发怒、悲伤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你要是这么想,那么,父母的反对就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像等待台风过去一样,你只需要耐心等待父母的混乱状态消失就好。
且不论子女结婚时父母会有什么感情,这种感情,父母只能靠自己解决。父母对子女的结婚怎么看、对子女的结婚表示什么态度,这是父母自身的课题,不能把自己的课题推给子女让他们来解决。也就是说父母不可能强迫子女放弃和父母不满意的对象结婚。
当然,子女可以好好对父母说明,说服他们同意自己的结婚,并为自己祝福。这是可能的。所以,请不要还未尝试就先放弃,说父母肯定不会听自己,即使遭到了反对,也要耐心说服。
要知道这是你们自己的人生,我认为,不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而去选择父母推荐的对象、这种事绝对做不得。让我吃惊的是,竟然有人为了不让父母悲伤,放弃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他们认为,结婚不是只有两个人的问题,如果父母不认可自己的结婚,那么自己和喜欢的人结婚也没有意义。
被认可欲的问题之一,就在这里。明明是自己的事,还希望被人认可。这种人优先考虑的是他者的意愿,而不是自己的。
孩子结婚时尊重父母的意愿而不是自己,其实这个行为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目的。如果此时听取了父母的意见,和父母所希望的人结婚的话,看上去似乎很体贴孝顺,但是实际上在将来如果婚姻遭到失败,就可以有借口说当时要是不听父母的话就好了,可以把责任推卸给父母。当然,和父母认可的人结婚,没有坚持自己的主张,责任其实在子女身上。
高中时期,拿到英文作文课的试卷后,我突然有种感觉,觉得这可能不是老师自己出的题。下课后,我就去书店,翻了几本英文作文相关试题集。果不其然,老师是按照其中一本的试题出的。
我立即买了那本。第二天预习时,很想看看试题的标准答案。当然了,我没有一开始就去看答案。但是,先自己做完后去看答案总该可以吧?于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看了标准答案。照着答案,修改了自己的作文。不是照抄,只是做了参考而已。
第二天去上课。课上,学生会上讲台答题。老师一边解说,一边修改学生的答案。我的答案是看了正确答案后做的,当然不会出错。老师没有做任何修改,还说了一句。“你的英语很棒啊。”
听到这句后,我就想着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看了标准答案写出了完美的试卷;靠这个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可这丝毫不能帮助我提高英语实力。
即使到了现在,写英语文章依然是我的弱项。为了克服这个“我不会”的想法,只能每天勤奋努力。但是,自从听到“你的英语很棒”这句赞美后,我就有了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应该很会英语才是。不自觉地逃避英语实力差的现实,不肯去正视问题。
不去活在可能性里
后来,我到一所大学教古希腊语。有一次,让同学们把希腊语翻成日语。有一个学生始终保持沉默,就是不愿意开口。那个学生会很多门外语,会英语、德语,还会法语。不过,看到很难的古希腊语,第一次碰到了自己不会的语言。我问他为什么不回答。他说,不愿意让老师认为自己是个差学生。
但是,对他来讲,重要的是学到那门语言,而不是得到我的好评和认可。如果他不回答,我就无从得知他不会的是哪个部分、错在哪里。当然也有我的责任,我的教育方式尚有不足。学生如果只考虑得到老师的认可,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我对那个学生说:“即使你做错了这些题,我也绝不会因此而认为你是一个‘差学生’。”从那一次开始,他就再也不怕自己犯错。他的希腊语很快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超越劣等感
上小学之前,祖父总是对我说“长大了要上京大啊”。那时我并没有听懂祖父的意思,只是隐约觉得要是进了京大,大人们会夸我。虽然不知道具体意思,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要想进京大,就得聪明、就得学习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