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7(5 / 9)
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破坏信赖关系的大型事故不会一瞬间发生。人际关系,都是基于对他者的信赖基础上才成立的。孩子和大人吵架后就不回家了,或者学生上了无聊的课以后第二天就拒绝上学了,如果相互之间信任,那么这种糟糕情况即使发生了也只是暂时的。信赖一旦缺失了,只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会给其带来任何好处。
无法信赖时
信赖他人,究竟是指什么呢?如果所有事情都能明确告知,就不用纠结信任与否了。信赖是指,眼下正在发生或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中有未知的内容时,需要用主观去补充其未知部分的行为。只对直接的知识或有值得信赖的论据时才去相信的,不叫作“信赖”。
为了解释方便,我们用词汇来区别吧。通常所说的“信用”,前提就是因为不信任。不只是商业往来时。如果无望还款,银行就不会借贷。在人际关系中,比如,孩子说明天开始学习,今天却没有学时,不可能因为孩子食言了就和他断绝关系。
对于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所以有时我们无法给予信赖。那么,只要是现在发生的事实,就都能信任吗?实际上,大人并不是在看孩子的“现状”。孩子有一天突然没学,如果他平时是个努力学习的孩子,那么即使今天不学,大人也会认为是例外,偶尔休息也是必要的,也不会认为他从此就不学了。
然而,大人们对那些平时就给人不爱学习的印象的孩子,很有可能就认为他以后也不再学了。大人是无法相信他那句“明天一定学”。
大人不是在看“事实”,而是在给事实“下定义”。大人觉得这个孩子不可相信,那么不管他做什么都不会相信。大人会基于这种想法去看待孩子的行动,因此,孩子的任何言行举止、都只会加强不信任感,不会往信任的方向发挥作用。
不光是在不学习、犯错等方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做出很多超出父母想象的事情。每遇到一个情况给它下什么样的定义,这是一种即兴行为。大人不是针对孩子的行动作出相信或不相信的判断。如果是信任,他们会找出可信任的证据;如果不信任,就会千方百计找出令人怀疑、不可信任的证据。
当信赖遭到背叛时
大人不信任孩子时,孩子身上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直是根据通常的说法提到,因为发生了某些负面事件,所以大人才会对孩子抱有不信任感;然而,不信任感具有双重含义,是无法从因果角度去看待它的。
首先,孩子是故意做出事情来让大人不相信自己的。明确地讲,就是为了吸引大人的关注。孩子希望被大人认可,也想获得来自家庭、学校等共同体的归属感。但是,当他做了建设性的行为却没有得到认可、也未能获得归属感时,就会想通过不良的言行举止来试图吸引大人的关注。
其次,也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和大人一样,也抱有不信任感。孩子一开始是不会对大人抱有不信任感的。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开始不相信大人的话了。这是为什么?
一个是,大人的言行不一致。孩子在大人展开正论大肆说教时,会关注大人的行动。如果大人没有做到,他就会想大人要求自己做、但是他们自己其实也没有做到。
而且,孩子知道大人想把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那种。但是,大人的期待,只是对于孩子的课题的期待。大人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学或不学的结果只会落在孩子身上,最后的责任也只能由孩子自己来承担,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孩子的课题。
那么,即使父母信任孩子,这只是父母单方面的期待而已。坐地铁、出租车的时候万一出事的话,这个结局只会降临在乘客身上,而孩子的信赖关系一旦发生了问题,结局也不会降临在大人身上。孩子可不希望连自己的课题都被大人左右、指手画脚。大人对孩子期待,那是大人的课题,大人的课题不可能由孩子来解决,知道这一点就好办了。然而大多数大人都误以为,插手孩子的课题就是自己的任务。
就这样,孩子一旦发现了大人的言行不一致或者大人想干涉自己的课题时,就不会直率地理解大人的话,总想去琢磨和揣摩大人背后的意图,就会变得不信任大人说的话了。
为什么需要信赖
对大人抱有不信任感的孩子,对整个世界都缺乏一种信赖感。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周围的人都是敌人,但凡有机会,他人就会把自己推入陷阱。这样的孩子,不会想到帮助别人、也因此而得不到任何贡献感,自然也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于是,也没有勇气去着手人生课题。
美国一所学校有一个问题班。已经先后有两位老师提出辞职。校长无奈之余,就给当年就职考试中落榜的女老师打电话,告诉她如果能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到学年末,那么第二年就会聘她为专任讲师。女教师欣然答应。
校长故意没有告诉她这个班的实情。一个月过后,校长去观摩这个班。他发现学生们仿佛变了样,努力学习。大吃一惊的校长下课后夸女教师能干,说“您辛苦了”。谁知,女教师说该感谢的应该是她,让她这样一个新人接了这么好的班。
“我没有资格被你感谢……”
“哦,您是指您故意瞒着我没说的那个小秘密吗?我上班第一天就已经发现了哦。一拉开抽屉,就发现了里面写着学生们IQ的纸条。老实说,当时压力真大。他们都这么聪明,要想带好他们,我可得加油啊。”
拉开抽屉,发现了女教师说的那张清单写着学生名字,旁边写着136、127、128等数字。校长看到这个大喊。
“这可不是什么IQ,是学生的柜子编号。”
对于这一点,心理治疗师比尔·奥汉隆(Bill O'Hanlon)说:
“不过此时为时已晚。新任班主任对学生们的看法已经成立,即他们都很优秀,而学生们为了不辜负她的期待,也做出了很大努力。”(《改变想法和人生的十个法则》)
所谓信赖就是指,甚至没有什么可相信的根据时,也选择相信。如果有这么一个人对于自己百分百完全信任的话,那么你还有什么理由继续背叛他呢。知道有人信赖自己,那么孩子们对这个世界、他者的看法也会因此而改变。
构筑信赖
那么,怎样才能构筑信赖呢?孩子说“明天起好好学”,大人也还是不敢相信。因为,已经听孩子讲过很多次,每次都失望而归。因此,父母也不知道孩子是否真的会学习。即便如此,如果父母100%确信孩子会学,那么也无关乎信赖不信赖了。
孩子,或许还没有足够的能力,靠自立去解决课题。很多时候,孩子的现状并非最佳。“保持原状”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即便如此,我们也只能从他们的现状出发。 ↑返回顶部↑
无法信赖时
信赖他人,究竟是指什么呢?如果所有事情都能明确告知,就不用纠结信任与否了。信赖是指,眼下正在发生或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中有未知的内容时,需要用主观去补充其未知部分的行为。只对直接的知识或有值得信赖的论据时才去相信的,不叫作“信赖”。
为了解释方便,我们用词汇来区别吧。通常所说的“信用”,前提就是因为不信任。不只是商业往来时。如果无望还款,银行就不会借贷。在人际关系中,比如,孩子说明天开始学习,今天却没有学时,不可能因为孩子食言了就和他断绝关系。
对于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所以有时我们无法给予信赖。那么,只要是现在发生的事实,就都能信任吗?实际上,大人并不是在看孩子的“现状”。孩子有一天突然没学,如果他平时是个努力学习的孩子,那么即使今天不学,大人也会认为是例外,偶尔休息也是必要的,也不会认为他从此就不学了。
然而,大人们对那些平时就给人不爱学习的印象的孩子,很有可能就认为他以后也不再学了。大人是无法相信他那句“明天一定学”。
大人不是在看“事实”,而是在给事实“下定义”。大人觉得这个孩子不可相信,那么不管他做什么都不会相信。大人会基于这种想法去看待孩子的行动,因此,孩子的任何言行举止、都只会加强不信任感,不会往信任的方向发挥作用。
不光是在不学习、犯错等方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做出很多超出父母想象的事情。每遇到一个情况给它下什么样的定义,这是一种即兴行为。大人不是针对孩子的行动作出相信或不相信的判断。如果是信任,他们会找出可信任的证据;如果不信任,就会千方百计找出令人怀疑、不可信任的证据。
当信赖遭到背叛时
大人不信任孩子时,孩子身上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直是根据通常的说法提到,因为发生了某些负面事件,所以大人才会对孩子抱有不信任感;然而,不信任感具有双重含义,是无法从因果角度去看待它的。
首先,孩子是故意做出事情来让大人不相信自己的。明确地讲,就是为了吸引大人的关注。孩子希望被大人认可,也想获得来自家庭、学校等共同体的归属感。但是,当他做了建设性的行为却没有得到认可、也未能获得归属感时,就会想通过不良的言行举止来试图吸引大人的关注。
其次,也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和大人一样,也抱有不信任感。孩子一开始是不会对大人抱有不信任感的。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开始不相信大人的话了。这是为什么?
一个是,大人的言行不一致。孩子在大人展开正论大肆说教时,会关注大人的行动。如果大人没有做到,他就会想大人要求自己做、但是他们自己其实也没有做到。
而且,孩子知道大人想把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那种。但是,大人的期待,只是对于孩子的课题的期待。大人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学或不学的结果只会落在孩子身上,最后的责任也只能由孩子自己来承担,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孩子的课题。
那么,即使父母信任孩子,这只是父母单方面的期待而已。坐地铁、出租车的时候万一出事的话,这个结局只会降临在乘客身上,而孩子的信赖关系一旦发生了问题,结局也不会降临在大人身上。孩子可不希望连自己的课题都被大人左右、指手画脚。大人对孩子期待,那是大人的课题,大人的课题不可能由孩子来解决,知道这一点就好办了。然而大多数大人都误以为,插手孩子的课题就是自己的任务。
就这样,孩子一旦发现了大人的言行不一致或者大人想干涉自己的课题时,就不会直率地理解大人的话,总想去琢磨和揣摩大人背后的意图,就会变得不信任大人说的话了。
为什么需要信赖
对大人抱有不信任感的孩子,对整个世界都缺乏一种信赖感。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周围的人都是敌人,但凡有机会,他人就会把自己推入陷阱。这样的孩子,不会想到帮助别人、也因此而得不到任何贡献感,自然也不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于是,也没有勇气去着手人生课题。
美国一所学校有一个问题班。已经先后有两位老师提出辞职。校长无奈之余,就给当年就职考试中落榜的女老师打电话,告诉她如果能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到学年末,那么第二年就会聘她为专任讲师。女教师欣然答应。
校长故意没有告诉她这个班的实情。一个月过后,校长去观摩这个班。他发现学生们仿佛变了样,努力学习。大吃一惊的校长下课后夸女教师能干,说“您辛苦了”。谁知,女教师说该感谢的应该是她,让她这样一个新人接了这么好的班。
“我没有资格被你感谢……”
“哦,您是指您故意瞒着我没说的那个小秘密吗?我上班第一天就已经发现了哦。一拉开抽屉,就发现了里面写着学生们IQ的纸条。老实说,当时压力真大。他们都这么聪明,要想带好他们,我可得加油啊。”
拉开抽屉,发现了女教师说的那张清单写着学生名字,旁边写着136、127、128等数字。校长看到这个大喊。
“这可不是什么IQ,是学生的柜子编号。”
对于这一点,心理治疗师比尔·奥汉隆(Bill O'Hanlon)说:
“不过此时为时已晚。新任班主任对学生们的看法已经成立,即他们都很优秀,而学生们为了不辜负她的期待,也做出了很大努力。”(《改变想法和人生的十个法则》)
所谓信赖就是指,甚至没有什么可相信的根据时,也选择相信。如果有这么一个人对于自己百分百完全信任的话,那么你还有什么理由继续背叛他呢。知道有人信赖自己,那么孩子们对这个世界、他者的看法也会因此而改变。
构筑信赖
那么,怎样才能构筑信赖呢?孩子说“明天起好好学”,大人也还是不敢相信。因为,已经听孩子讲过很多次,每次都失望而归。因此,父母也不知道孩子是否真的会学习。即便如此,如果父母100%确信孩子会学,那么也无关乎信赖不信赖了。
孩子,或许还没有足够的能力,靠自立去解决课题。很多时候,孩子的现状并非最佳。“保持原状”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即便如此,我们也只能从他们的现状出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