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7(6 / 9)
EllesseFromm称,要看到一个人的真实状态,知道他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世上再无其他人可以替代他,意识到这一点,便是对他的“尊敬”(respect,拉丁语的Respicio为原语)。(《占有还是生存》To Have or to Be)信赖始于这种意义上的尊敬。问题是大人们并没有把孩子们当成是等身大的存在。要么抱着过大的期待,要么做出过低的评价。孩子就是因为这些评价而勇气受挫、失去对自己的信赖。要想帮助孩子们有勇气面对课题,首先,我们大人要学会正视(现在)孩子的“现在型”,而不是“理想型”。
先信赖再交谈
上述内容中我们谈到了有关信赖、导致不信任形成的结构、为什么有必要构筑信赖关系、该如何构筑信赖关系等。最后我想强调一下,在平常生活中不要去揣摩他人心思。信赖,并不是说没必要开口交谈的状态才是最佳的。或许说出来会产生矛盾,但是,我们提倡不要因为信赖对方就闭嘴保持沉默。相反,要用语言来交谈,这应该成为人际关系的中心,这才是产生信赖关系之第一步。不按照字面含义来接受,非要去揣摩对方的心思和心理,这种方式并不值得提倡。
看出对方的好的意图
如果能把他者视为伙伴,就会想为他者做贡献。相反,如果是敌人,定是不会想做贡献。要想不把他者视为敌人,就要在他者的言行举止中看到好的意图。
母亲很年轻就去世后,我和父亲一起生活,有一次,我花了很长时间做了咖喱饭,父亲只吃了一口就说“别再做了”。我对父亲这句“别再做了”,认定是“太难吃了,所以别再做了”的意思,对这个想法深信不疑。后来我才得知父亲的真正意图。当时,我还是学生。父亲其实是想这句话。“你还是学生,要专心学习才对。不要再为给我做饭花这么多心思。”
在父亲很短的一句话中看出更多含义时,我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和父亲在同一个空间就感到压抑了。这一变化,是因为我决定要改善和父亲的关系,才引起的。之前,心不想改善和父亲的关系时,父亲所有的言行举止,我都是作为不拉近关系而所需的证据来接受的。
分开课题
需要把我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分开。大人想参与孩子的课题这件事情,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课题”这个词的含义,然后再分析不分开课题会产生的问题点。要想判断这是谁的课题,只需考虑:某件事最终结局会降临在谁身上或某件事最终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学或不学,是谁的课题?是父母的课题还是孩子的课题?这实在是太明确不过了。当然是孩子的课题。因为,不好好学,会陷入困难的是孩子,不学习的责任,需要由孩子自己来承担。
大体上来讲,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均来自,某些人肆意参与他人课题所引起的。就像一个外人穿着鞋恣意踏进我家一样。我们在后面会谈及,和谁结婚,这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一旦父母反对,孩子就会感到父母穿鞋肆意踏入自己的课题,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再来看看前面提到过的信赖关系。可以明确划分课题,靠自立完成时,旁人应该信赖他可以自立完成课题,不用行动或语言去干涉他,这才是支持他自立的正确做法。
自己决定
有一次,一位学生和我搭话。说她有一段时间没上学。一问才知她休了一周。但是我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特别。
再交谈几句后,她便透露了实情。在她没上学期间,也没有待在家里。因为她母亲认为学生应该上学,她只好每天都在家和学校中间地带闲逛耗时间。白天在公园、咖啡厅里度过,到了傍晚,若无其事地回家。就这样过了一周。
不去学校、没有上课,学业必然会受到影响。这是她没有上学的行为所带来的责任,应该是由学生自己来承担。功课被落下了多少,就要补多少。但是,上学与否由她本人决定就好,不是说父母认为她不能待在家里、她就得遵从父母。
我把这些想法告诉了她。不上学,那么这件事的结局就要落在孩子身上,这个责任也要由孩子来承担。决定上学与否,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是孩子的“课题”。
“这种事情你自己决定就好啊。”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小学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同学打来电话要我去找他玩。我问旁边的母亲:
“我可以去找他玩吗?”
母亲告诉我:
“你自己决定就好了。”
父母总是替孩子决定本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决定的事,试图通过这个方式控制孩子,还不忘加上一句“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对父母的干涉行为,孩子完全可以提出抗议、并提出拒绝。
但是,前面那个大学生,当父母对她说不可以待在家里时,顺从了父母的意愿。为什么?她之所以听从,是有“目的”的。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为了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不上学导致的不良后果应该由自己来承担。问题是明明决定不上学了,可因为父母命他去,只好决定硬着头皮上学。这么做是为了不对自己的行动负责任。当然,要是反抗父母的话,父母的反应会很大,甚至会发怒。但是,因为父母反对,就顺从父母的意愿和决定,这是不对的。
孩子不和父母所喜欢的人结婚,父母自然会很情绪化,这是人之常情。孩子和谁结婚,这是他们自身的课题。父母即使不同意孩子的结婚,那是父母的课题,并不是孩子的。不管父母是发怒还是悲伤,都与孩子无关。
但如果此时孩子接受父母的反对意见了,往往都是因为孩子不想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任。将来万一如果有问题发生,那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将责任推卸给父母。
听到这里,我的学生终于理解了她不用去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自己的课题必须由自己解决,有一天,她把头发染成了红色来找我。
我看到她满头的红发,吃惊地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我把头发染了。”我回答说:“嗯,这个看到你就知道了。我问的是,你母亲应该很生气吧。”
“是啊。我妈妈大怒,还说在家的时候让我用头巾遮住头发,实在是看不下去。”
“那你怎么做的?” ↑返回顶部↑
先信赖再交谈
上述内容中我们谈到了有关信赖、导致不信任形成的结构、为什么有必要构筑信赖关系、该如何构筑信赖关系等。最后我想强调一下,在平常生活中不要去揣摩他人心思。信赖,并不是说没必要开口交谈的状态才是最佳的。或许说出来会产生矛盾,但是,我们提倡不要因为信赖对方就闭嘴保持沉默。相反,要用语言来交谈,这应该成为人际关系的中心,这才是产生信赖关系之第一步。不按照字面含义来接受,非要去揣摩对方的心思和心理,这种方式并不值得提倡。
看出对方的好的意图
如果能把他者视为伙伴,就会想为他者做贡献。相反,如果是敌人,定是不会想做贡献。要想不把他者视为敌人,就要在他者的言行举止中看到好的意图。
母亲很年轻就去世后,我和父亲一起生活,有一次,我花了很长时间做了咖喱饭,父亲只吃了一口就说“别再做了”。我对父亲这句“别再做了”,认定是“太难吃了,所以别再做了”的意思,对这个想法深信不疑。后来我才得知父亲的真正意图。当时,我还是学生。父亲其实是想这句话。“你还是学生,要专心学习才对。不要再为给我做饭花这么多心思。”
在父亲很短的一句话中看出更多含义时,我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和父亲在同一个空间就感到压抑了。这一变化,是因为我决定要改善和父亲的关系,才引起的。之前,心不想改善和父亲的关系时,父亲所有的言行举止,我都是作为不拉近关系而所需的证据来接受的。
分开课题
需要把我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分开。大人想参与孩子的课题这件事情,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课题”这个词的含义,然后再分析不分开课题会产生的问题点。要想判断这是谁的课题,只需考虑:某件事最终结局会降临在谁身上或某件事最终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学或不学,是谁的课题?是父母的课题还是孩子的课题?这实在是太明确不过了。当然是孩子的课题。因为,不好好学,会陷入困难的是孩子,不学习的责任,需要由孩子自己来承担。
大体上来讲,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均来自,某些人肆意参与他人课题所引起的。就像一个外人穿着鞋恣意踏进我家一样。我们在后面会谈及,和谁结婚,这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一旦父母反对,孩子就会感到父母穿鞋肆意踏入自己的课题,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再来看看前面提到过的信赖关系。可以明确划分课题,靠自立完成时,旁人应该信赖他可以自立完成课题,不用行动或语言去干涉他,这才是支持他自立的正确做法。
自己决定
有一次,一位学生和我搭话。说她有一段时间没上学。一问才知她休了一周。但是我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特别。
再交谈几句后,她便透露了实情。在她没上学期间,也没有待在家里。因为她母亲认为学生应该上学,她只好每天都在家和学校中间地带闲逛耗时间。白天在公园、咖啡厅里度过,到了傍晚,若无其事地回家。就这样过了一周。
不去学校、没有上课,学业必然会受到影响。这是她没有上学的行为所带来的责任,应该是由学生自己来承担。功课被落下了多少,就要补多少。但是,上学与否由她本人决定就好,不是说父母认为她不能待在家里、她就得遵从父母。
我把这些想法告诉了她。不上学,那么这件事的结局就要落在孩子身上,这个责任也要由孩子来承担。决定上学与否,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是孩子的“课题”。
“这种事情你自己决定就好啊。”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小学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同学打来电话要我去找他玩。我问旁边的母亲:
“我可以去找他玩吗?”
母亲告诉我:
“你自己决定就好了。”
父母总是替孩子决定本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决定的事,试图通过这个方式控制孩子,还不忘加上一句“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对父母的干涉行为,孩子完全可以提出抗议、并提出拒绝。
但是,前面那个大学生,当父母对她说不可以待在家里时,顺从了父母的意愿。为什么?她之所以听从,是有“目的”的。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为了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不上学导致的不良后果应该由自己来承担。问题是明明决定不上学了,可因为父母命他去,只好决定硬着头皮上学。这么做是为了不对自己的行动负责任。当然,要是反抗父母的话,父母的反应会很大,甚至会发怒。但是,因为父母反对,就顺从父母的意愿和决定,这是不对的。
孩子不和父母所喜欢的人结婚,父母自然会很情绪化,这是人之常情。孩子和谁结婚,这是他们自身的课题。父母即使不同意孩子的结婚,那是父母的课题,并不是孩子的。不管父母是发怒还是悲伤,都与孩子无关。
但如果此时孩子接受父母的反对意见了,往往都是因为孩子不想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任。将来万一如果有问题发生,那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将责任推卸给父母。
听到这里,我的学生终于理解了她不用去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自己的课题必须由自己解决,有一天,她把头发染成了红色来找我。
我看到她满头的红发,吃惊地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我把头发染了。”我回答说:“嗯,这个看到你就知道了。我问的是,你母亲应该很生气吧。”
“是啊。我妈妈大怒,还说在家的时候让我用头巾遮住头发,实在是看不下去。”
“那你怎么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