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7(7 / 9)
“带了。不过三天后,我开始琢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于是,就取下了头巾。”
“然后呢?”
“我妈她什么都没说。”
就这样,这件事就算得到了解决。不光是这一件,之前她和父母相处时,她想做什么,开始父母肯定会说“不可以”,作为“外在的声音”来限制她的行动。久而久之,它变成了“内在的声音”。也就是说,即使父母不说什么,她也会“不可以”主动限制自己的行为。
其实这个学生患有过食症,为此而烦恼不已。的确,她虽然不想上学,但是为了不惹父母生气,顺从了父母,装作上学。但是她内心对父母的控制和支配是不以为然的,只是她不敢用语言来正面反抗。于是,就有了“过食症”。这个症状的“对象角色”就是她母亲。她内心想“至少,我的身体是自己的!即使是父母也不能控制我的体重!”其实不应该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来反抗,而是用语言直截了当地告诉父母自己不喜欢就好。
关于这个学生的过食症,我不知道后来怎么样了。如前面所说,症状总是先有了某种需求,才被人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了这种需求,症状也会自然消失。如果她改变了自己,能用语言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和行动告诉父母,那么过食症就不再需要了吧。
我很同情年轻人,因为他们往往会采取不利于自己的极端方式,比如伤害自己的身体、不去上学等来反抗父母和大人。
依赖与自立
分开课题,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谁都有无法靠自立来解决课题的时候,应该互相帮助和协助才是。在现实中,往往分不清到底是谁的课题,因此,就像解开缠在一起的线团一样,需要一个个分离出来,明确哪个是我的课题、哪个是你的课题。
我们需要先区分,再合作、共生。但是,既然我和他者的人格是各自独立的存在,那么我们不可能穿着鞋就闯进他者的课题领域。需要合作时,可以将其变成共同的课题,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还需要设定相关步骤和程序。
不过,不能太死板和教条主义。要是任何时候都要分课题的话,有时就会发生如下问题。
有个家庭,上小学的孩子在吃饭时掉了勺子在地上。母亲正欲拾起,父亲阻止说“自己掉的,让他自己来吧”,就想让孩子自己捡起来。就这样,这家餐厅地板上连着三天都放着那个勺子。家人每次看到那个都会想很多。
“别人的课题,就一定要让他自己来做”这种想法,有时候会使人际关系变得尴尬不舒服。看到很难自己站起来的人,向他伸手去帮他,并不会有损他的自立心。对方也不会因为这么一个事件,从此就变得依赖别人。
人本来就不可能独自一个人活着。我们需要他人的帮助。当然不是说任何事都要向人求助。这方面要取得平衡的确较难。自立可以办到的事情,尽可能地自立完成。但是,需要他者援助时,可以大大方方提出援助。自立并不是指,万事都不向他人求助。自己能做的,自己做;自己不能做的,向他人求助,这才是正确的自立方式。
自己尽量不依赖他人。但是,当他人向自己求助时,会尽力去帮助他人。当很多人都这么想时,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得到改善。
不要“有眼力见”
这件事是我对所属的研究室人际关系毫不知情的时期发生的。有一次课堂讨论,大学院的前辈发言,我觉得他的希腊文有一处翻译错误,便指出“我觉得你那句翻错了”。整个课堂氛围立即变冷。总有人像我这样,遭到别人指责说没有“眼力见”。
然而,这是研究学问的场所,不管是谁,有了失误或错误,被指出来是理所当然的。对方是上一级的前辈,就当作没看见,不指出来,这是不对的。在职场,如果你觉得上司的想法有错,就应该指出来才是。不过很多时候人们害怕自己持反对意见会遭人嫌弃,怕遭人指责说没眼力见。
如果所有人都感觉一样的东西,都想着同一个内容,都做同样的行动;如果我们一再强调和别人保持统一调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义之重要性;如果突出来的钉子一定要敲回去;久而久之,整个社会氛围都会变得不允许自由发言。这种空气一旦蔓延扩散,就会成为法西斯主义的温床。
努力使人理解
如果你想让周围的人理解,就只能靠努力做到被理解。
对他人体贴、细心的行为固然好,但是它有前提,你必须准确掌握对方想要的和感知的东西。问题是,如果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对方的话,很容易会出现错误。当你觉得你知道他者在想什么、感到什么时,放心吧,这种情况多半都是错误的。你要意识到自己的见解和感觉并非绝对,这才是所有行动的开始。
另外,即使对方没有开口,也应该主动去关心对方的人,往往也会认为,即使自己不开口说,也期待着别人能看懂自己,为自己做点什么。如果对方没有做到,也没能理解自己,就会失望生气。
如果他者寡言少语,我们有必要从他的言行举止中读出好的意图。但是,我们自己要尽量用语言将自己所想、意愿等传达给对方,以免引起他者误会。我们需要知道,不开口讲话,什么都传达不了。
摆脱他人的视线,获得解放
有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意识到他人视线,或害怕他人的视线。当别人告诉你“别去介意他人视线”,你自己也想努力做到这一点时,实际上你会潜意识地更加关注。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才能摆脱他人视线,获得解放。
他人视线,换句话说是“别人给自己做出的评价”。别人的评价中自然包含好评,但是我们更在意的是“坏评价”。这个“人的视线”“人的评价”该怎么去接受?
过人行横道时,有很多人说讨厌车上的人盯着自己看。的确,车上司机会看着走过人行横道的人,但不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信号灯变成了绿灯,待车辆驶过十字路口时,刚刚在眼前走过的行人早就被抛到脑后了。
还有,经常会有人因为不擅长在人前开口,说话的途中甚至紧张地忘记该说什么。其实,这件事在他人看来并没有像你一样那么重大。你要是每次开口时都会担心别人怎么看你,那么,别人的每一个微表情和小变化在你看来都是有意针对你的。
实际上,突然忘记了下一句该怎么说而为难尴尬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耐心等待,也绝不会因此而耻笑你。 ↑返回顶部↑
“然后呢?”
“我妈她什么都没说。”
就这样,这件事就算得到了解决。不光是这一件,之前她和父母相处时,她想做什么,开始父母肯定会说“不可以”,作为“外在的声音”来限制她的行动。久而久之,它变成了“内在的声音”。也就是说,即使父母不说什么,她也会“不可以”主动限制自己的行为。
其实这个学生患有过食症,为此而烦恼不已。的确,她虽然不想上学,但是为了不惹父母生气,顺从了父母,装作上学。但是她内心对父母的控制和支配是不以为然的,只是她不敢用语言来正面反抗。于是,就有了“过食症”。这个症状的“对象角色”就是她母亲。她内心想“至少,我的身体是自己的!即使是父母也不能控制我的体重!”其实不应该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来反抗,而是用语言直截了当地告诉父母自己不喜欢就好。
关于这个学生的过食症,我不知道后来怎么样了。如前面所说,症状总是先有了某种需求,才被人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了这种需求,症状也会自然消失。如果她改变了自己,能用语言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和行动告诉父母,那么过食症就不再需要了吧。
我很同情年轻人,因为他们往往会采取不利于自己的极端方式,比如伤害自己的身体、不去上学等来反抗父母和大人。
依赖与自立
分开课题,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谁都有无法靠自立来解决课题的时候,应该互相帮助和协助才是。在现实中,往往分不清到底是谁的课题,因此,就像解开缠在一起的线团一样,需要一个个分离出来,明确哪个是我的课题、哪个是你的课题。
我们需要先区分,再合作、共生。但是,既然我和他者的人格是各自独立的存在,那么我们不可能穿着鞋就闯进他者的课题领域。需要合作时,可以将其变成共同的课题,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还需要设定相关步骤和程序。
不过,不能太死板和教条主义。要是任何时候都要分课题的话,有时就会发生如下问题。
有个家庭,上小学的孩子在吃饭时掉了勺子在地上。母亲正欲拾起,父亲阻止说“自己掉的,让他自己来吧”,就想让孩子自己捡起来。就这样,这家餐厅地板上连着三天都放着那个勺子。家人每次看到那个都会想很多。
“别人的课题,就一定要让他自己来做”这种想法,有时候会使人际关系变得尴尬不舒服。看到很难自己站起来的人,向他伸手去帮他,并不会有损他的自立心。对方也不会因为这么一个事件,从此就变得依赖别人。
人本来就不可能独自一个人活着。我们需要他人的帮助。当然不是说任何事都要向人求助。这方面要取得平衡的确较难。自立可以办到的事情,尽可能地自立完成。但是,需要他者援助时,可以大大方方提出援助。自立并不是指,万事都不向他人求助。自己能做的,自己做;自己不能做的,向他人求助,这才是正确的自立方式。
自己尽量不依赖他人。但是,当他人向自己求助时,会尽力去帮助他人。当很多人都这么想时,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得到改善。
不要“有眼力见”
这件事是我对所属的研究室人际关系毫不知情的时期发生的。有一次课堂讨论,大学院的前辈发言,我觉得他的希腊文有一处翻译错误,便指出“我觉得你那句翻错了”。整个课堂氛围立即变冷。总有人像我这样,遭到别人指责说没有“眼力见”。
然而,这是研究学问的场所,不管是谁,有了失误或错误,被指出来是理所当然的。对方是上一级的前辈,就当作没看见,不指出来,这是不对的。在职场,如果你觉得上司的想法有错,就应该指出来才是。不过很多时候人们害怕自己持反对意见会遭人嫌弃,怕遭人指责说没眼力见。
如果所有人都感觉一样的东西,都想着同一个内容,都做同样的行动;如果我们一再强调和别人保持统一调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义之重要性;如果突出来的钉子一定要敲回去;久而久之,整个社会氛围都会变得不允许自由发言。这种空气一旦蔓延扩散,就会成为法西斯主义的温床。
努力使人理解
如果你想让周围的人理解,就只能靠努力做到被理解。
对他人体贴、细心的行为固然好,但是它有前提,你必须准确掌握对方想要的和感知的东西。问题是,如果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对方的话,很容易会出现错误。当你觉得你知道他者在想什么、感到什么时,放心吧,这种情况多半都是错误的。你要意识到自己的见解和感觉并非绝对,这才是所有行动的开始。
另外,即使对方没有开口,也应该主动去关心对方的人,往往也会认为,即使自己不开口说,也期待着别人能看懂自己,为自己做点什么。如果对方没有做到,也没能理解自己,就会失望生气。
如果他者寡言少语,我们有必要从他的言行举止中读出好的意图。但是,我们自己要尽量用语言将自己所想、意愿等传达给对方,以免引起他者误会。我们需要知道,不开口讲话,什么都传达不了。
摆脱他人的视线,获得解放
有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意识到他人视线,或害怕他人的视线。当别人告诉你“别去介意他人视线”,你自己也想努力做到这一点时,实际上你会潜意识地更加关注。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才能摆脱他人视线,获得解放。
他人视线,换句话说是“别人给自己做出的评价”。别人的评价中自然包含好评,但是我们更在意的是“坏评价”。这个“人的视线”“人的评价”该怎么去接受?
过人行横道时,有很多人说讨厌车上的人盯着自己看。的确,车上司机会看着走过人行横道的人,但不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信号灯变成了绿灯,待车辆驶过十字路口时,刚刚在眼前走过的行人早就被抛到脑后了。
还有,经常会有人因为不擅长在人前开口,说话的途中甚至紧张地忘记该说什么。其实,这件事在他人看来并没有像你一样那么重大。你要是每次开口时都会担心别人怎么看你,那么,别人的每一个微表情和小变化在你看来都是有意针对你的。
实际上,突然忘记了下一句该怎么说而为难尴尬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耐心等待,也绝不会因此而耻笑你。 ↑返回顶部↑